巴里坤银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新疆哈密 839200
摘要:煤矿智能化开采背景下,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意义重大。本文围绕其展开研究,先剖析国内外煤矿智能化开采现状及该技术发展历程,指出我国存在煤岩智能识别、液压支架控制等方面问题。 关键技术上,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地质建模为作业打基础;采煤机与液压支架精准控制技术是核心,依靠感知系统实现二者动作精准配合;刮板输送机自动调直技术保障煤炭运输。 构建了含终端、巷道、井上监控层的多层协同控制系统架构,各层级协同工作。以付村煤矿等为案例,验证此技术能提升采煤效率、减轻人工强度、减少事故。 展望未来,需强化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技术研发,以推动煤矿智能化开采迈向更高水平,助力煤炭行业高质量、安全高效发展。
关键词:煤矿智能化开采、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多层控制系统、智能感知
一、绪论
在当今时代,煤矿智能化开采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它不仅能大幅提升采煤效率,还对保障作业安全、降低人力成本等有着关键作用。而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作为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核心环节,关乎着整个开采流程能否高效、有序进行,其能让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设备协同运作,实现智能化的煤炭开采,意义重大。
国外煤矿智能化开采起步较早,在综采设备协同控制等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果,部分矿井实现高度自动化。国内近年来也加快发展步伐,积极探索相关技术应用,但与国外相比,在煤岩智能识别、液压支架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完善与突破。
二、煤矿智能化开采中综采设备协同控制现存问题分析
(一)煤岩智能识别相关问题
当前,煤岩智能识别在煤矿智能化开采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煤岩界面的复杂特性使得传统识别方法准确性欠佳,像其质地、结构等差异在实际工况下难以精准区分。另一方面,井下复杂环境如粉尘、湿度变化等干扰因素众多,容易影响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精度,进而影响煤岩识别的可靠性,这给综采设备协同控制带来阻碍,导致采煤机无法精准依据煤岩分布进行割煤操作,影响开采效率与煤炭质量。
(二)液压支架控制方面问题
液压支架的自动调整与移架技术还不够成熟。在实际作业中,由于顶板压力变化复杂且难以实时精准监测,支架的支护阻力设定难以达到最优,易出现支护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而且液压支架的移架速度和位置控制精度有限,与采煤机的协同配合时常出现时间差和空间差,无法高效保障采煤工作的连贯开展。
三、煤矿智能化开采中综采设备协同控制关键技术
(一)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整合钻探、物探等多源数据,运用算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融合井下钻孔岩性、地震波探测构造等信息,精准呈现煤层与地质构造情况,为综采设备协同作业打基础,助力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依此规划最优工作路径,保障开采有序。
(二)采煤机与液压支架精准控制技术
依靠传感器感知系统实时获取二者关键信息,基于采煤机运行学及动力学原理实现精准配合。如采煤机前行时,系统指挥液压支架及时移架、支护,在确保顶板安全的同时,让采煤机割煤不间断,提升开采效率与安全性,是协同控制核心。
(三)刮板输送机自动调直技术
其对保障煤炭运输顺畅意义重大。借助输送机上智能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机身弯曲情况,出现偏差时利用调直装置自动调整,使其适配采煤机、液压支架作业,防止煤炭堆积、洒漏,维持开采运输链条稳定运行。
四、多层协同控制系统架构
(一)终端控制层
终端控制层直接作用于各综采设备,如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等。它负责接收各设备上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像采煤机的截割参数、液压支架的压力数值等。同时,依据预设的控制指令及算法,对设备进行精准的动作控制,例如控制采煤机的割煤速度、转向,指挥液压支架的升架、降架、移架等具体操作,以此保障各设备在最基础层面能按要求稳定运行,为后续协同作业奠定基础。
(二)巷道控制层
聚焦区域内综采设备协调,收集终端控制层传来的设备状态信息,利用区域协调算法优化相邻设备配合,像协调采煤机区域液压支架移架顺序,保障与采煤机衔接,还与终端控制层双向实时交互,反馈调整指令,确保区域开采有序开展。
(三)井上监控层
借助通信网络接收井下各层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井下综采设备整体运行与开采进度,据此制定宏观决策,向巷道、终端控制层下达调控指令,把控煤矿智能化开采全局,保障开采安全、高效推进。
五、案例分析 —— 以付村煤矿为例
(一)付村煤矿概况及应用情况介绍
付村煤矿是一座大型现代化煤矿,其积极响应煤矿智能化发展趋势,引入了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在开采布局上,配备了先进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及刮板输送机等综采设备,并搭建起了相应的协同控制系统。通过井下的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了各设备间的数据交互与协同作业,覆盖了多个采煤工作面,旨在全面提升开采效率与安全水平。
(二)应用效果分析
从采煤效率来看,应用该协同控制技术后,采煤机割煤、液压支架支护及移架、刮板输送机运输等环节配合更为紧密,采煤速度较以往提升了约
30%,有效增加了煤炭产量。在人工劳动强度方面,原本需人工频繁干预操作的设备控制工作,如今大多可自动完成,井下每班工作人员数量减少了 5 人,劳动强度显著减轻。就安全事故情况而言,由于设备协同更科学,顶板支护更及时,因设备配合不当等引发的安全隐患大幅减少,事故发生率降低了 40%,切实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彰显出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的良好应用成效。
六、煤矿智能化开采中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展望
(一)智能感知技术研发方向
当前,虽已有一定的智能感知手段,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其精度与广度。例如,要研发能在更复杂恶劣井下环境中精准获取煤岩特性、设备微小形变等信息的传感器,拓展感知范围至更多设备细节参数。同时,融合多模态感知技术,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知融合,让综采设备能更全面、准确地 “感知” 周边环境,为协同控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实现更精细化的协同作业。
(二)智能决策技术研发方向
未来需借助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智能决策能力,如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井下实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更精准地预测设备状态变化、地质条件变动等情况,提前制定出最优的协同控制策略。并且要提高决策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使其能根据不同工况动态调整决策内容,保障综采设备协同控制始终处于高效状态。
(三)对煤矿智能化开采水平提升的推动作用展望
随着这些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煤矿智能化开采将迈向更高阶段,综采设备协同控制会更智能、高效,有望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开采,极大提高煤炭开采的安全性、生产效率以及资源回收率,助力煤炭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煤矿智能化开采中综采设备协同控制技术,梳理了现存问题,详细阐述了如多源数据融合的三维地质建模、设备精准控制及多层协同控制系统架构等关键技术,并通过付村煤矿案例验证了其应用成效,展现出对采煤效率提升、人工强度降低及事故减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对未来智能感知与智能决策等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研究过程中,受限于实际条件,部分技术的探讨深度及案例覆盖范围还可进一步拓展。后续研究可增加不同地质条件、规模煤矿的应用案例分析,持续深化各关键技术研究,尤其加强在复杂环境下协同控制技术的适应性优化,推动煤矿智能化开采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 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与发展探讨[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20):121-123.
[2]李敏.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智能化开采中的应用[J]. 自动化应用,2024,65(12):253-255.
[3]李强. 煤矿智能化开采关键核心技术探究[J]. 矿业装备,2023(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