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王小林

重庆市璧山区第四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重庆,402760

重庆市璧山区剑山实验小学校  402760

摘要:小学教学工作中,数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当前在实际教学期间,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受到广泛重视,科学合理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能不断改善学生的素质,提高学习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图形与几何”课程作为基础,提出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措施,为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管理;“图形与几何”

空间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想象为基础在脑海中形成对物体的认识,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没有科学合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将会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按照课程的内容,科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数学核心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实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空间意识

由于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物体空间模型与其存在紧密联系,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实际物体形成对空间观念的感知,因此在“图形与几何”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按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全面提高其空间意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如图1所示,在“图形与几何”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创设实际物体教学情景的策略,利用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此期间教师需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物体作为教学素材,主要是建筑模型、家具摆设等,要求所选实物具有鲜明的几何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随后教师展示相关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以问题为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要求学生观察建筑模型分析“这座建筑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图形的组合方式和空间结构,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拆分和重组实际物体或图形模型,在操作中感受图形的变换规律、空间关系,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改善创造力。另外,教师需采用多媒体演示、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空间体验,使其深入掌握几何知识,进一步提高空间意识。

wps

图1.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

二、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构建系统的空间模型

从本质层面而言,空间观念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自主动手做好几何图形的对比分析,研究其内涵特点,准确形成概念与规律的认识,提高空间观念。同时教师在“图形与几何”课程教学期间,还需指导学生以身体感官的协调为基础,科学进行动手操作,将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内化,在操作中感受图形的变化、几何的规律,提高学习能力,改善空间观念[1]

例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程中,折叠剪纸实践活动是极具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构建学生的空间模型,培养空间观念。因此教师需科学合理设置相关的折叠剪纸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和材质的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准备相应的图片,便于在活动中进行对比示范。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讲述剪纸艺术的悠久历史、广泛应用,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思考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活动的现实感。实际折叠剪纸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基本的几何图形、折叠技巧,要求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演示将纸张对折、剪出对称图形等技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折叠、剪出不同的几何图形,给予指导帮助,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折叠剪纸任务。学生完成折叠剪纸作品后教师应引导其观察分析作品的特点,比较不同折叠方式下剪出的图形的异同,思考折叠次数与图形对称性的关系等,观察分析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与变换规律,构建清晰的空间模型。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折叠剪纸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尝试设计、剪出具有创意的几何图形组合,或者利用剪纸作品进行拼贴创作,形成复杂的图案或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活动结束后教师需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评价,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同时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按照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需求,于课前配置相应的物品,指导学生对物品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观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尤其在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过程中,教师可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书本、盒子、骰子等,指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棱长等特点,实践操作与观察过程中学生可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在脑海中形成物体的空间形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等。学生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期间,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学生利用纸板、胶水等材料制作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将其粘贴在一起,利用纸板和剪刀制作圆锥的侧面和底面,借助制作模型直观分析圆柱和圆锥的形状、大小、表面积和体积等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圆柱和圆锥展开成平面图形,并尝试画出展开图,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空间形象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进行抽象概念教学期间,需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动画,如图2所示,学习“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展示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变换过程,动画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分析图形变换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图形变换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的空间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每位学生空间观念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按照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尤其是学习“图形的运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理解得比较好,但对图形的轴对称理解得不深入,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基于轴对称概念进行重点讲解和演示,提供更多的轴对称图形供学生观察思考,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学习,指导优秀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技巧,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学习“图形的面积”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方式探究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实际操作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面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计算房间的面积、设计花园的布局等,将所学的空间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几何思维能力,改善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在实践操作与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有一定的空间感,提升想象力与分析能力,保证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2]

wps

图2.图形变换的教学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是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为学生设置实物分析的内容,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完善优化空间观念的教学模式,同时需按照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支持,不断努力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素养,改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使其在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谭永琴.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J]. 天津教育(上旬刊),2021(5):67-68,71.

[2] 吴炯鹭.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