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中医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部电场”疗法结合火针点刺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病区就诊人员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人员睡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部电场”疗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疗效显著,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为临床治疗此类失眠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部电场”疗法;失眠;火针;脑梗死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ain electric field" therapy combined with fire needl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4 to December 2024, 60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Daq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o compare the sleep improvemen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leep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brain electric field" therapy combined with fire needle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sleep quality of insomnia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is improv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is kind of insomnia, 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insomnia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brain electric field" therapy; Insomnia; A needle of fire; 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脑内血管出现粥状硬化病变,导致血管变窄,供血、供氧能力降低有关。该疾病起病较急,对神经组织、脑细胞损伤较为明显,睡眠障碍是该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据分析与患者脑组织5-羟色胺分泌异常导致神经递质传递受阻有关,该疾病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夜间睡眠水平,还会影响其白天工作学习状态,进一步恶化身体情况,诱发脑梗死疾病再次发生。传统治疗方案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虽可在短期内帮助患者恢复睡眠质量,但容易使其产生药物依赖性,影响远期疗效。因此临床上近年来也在不断探寻新的疾病改善药物。基于此,本文将从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2024年1月-2024年12月就诊的60例患者入手,通过分组对照方案,分析治疗方案的使用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病区就诊人员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大庆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区间为44~75岁,平均年龄为(59.61±5.8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区间为43~76岁,平均年龄为(58.67±5.09)岁,所有患者经院内影像学检查确诊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等一般资料中差异较小具备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程在1个月-12个月以下,年龄、性别不限;③卒中前未出现失眠及其他精神症状,且卒中前、后未服用安眠类药物或停药时间≥1个月;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分且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7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出血性卒中尚未吸收或脑梗死后伴有严重精神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试验期间不能服从治疗或无法配合治疗者;④对酒精、针具过敏及对针灸恐惧者;⑥头部有创伤、出血及感染性灶等影响针刺治疗者。
1.2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脑部电针”疗法联合火针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脑部电针”疗法处方:情感区、认知区、四神聪、太阳1、太阳2、天柱、下天柱、风池、供血。操作:各穴均需平刺,针尖均需触及骨膜,将导线连接同侧风池-供血、情感区-天柱、认知区-下天柱,太阳1-太阳2,选密波,每次30分钟,6次后休息1日。
火针疗法处方:四神聪、百会、头维。操作:选中粗火针钨钢,直径约0.8毫米,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并敏捷的将针拔出,要求动作敏捷,全神贯注.每周2次。
注意事项:本法适用于CI恢复期患者,尤其治疗偏瘫、认知障碍、延髓麻痹以及偏盲等症状颇为显著,但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天柱、下天柱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20mm,不可向上方深刺;②由于密波电流量大,在头项部刺激较强,不适用脑出血、血压超过160/100mmHg(1mmHg~0.133kPa)高血压病患者;③脑内有金属异物,如人工耳蜗、动脉瘤夹或者支架,合并颅内感染、严重心脏病、癫痫病史、视网膜脱落、大面积脑梗死以及孕妇禁用。
1.2.2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联合西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处方:主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配穴:风池、内关、神门、太溪、三阴交、照海)。操作:取2.5寸规格为0.25 mm×40 mm毫针,各穴均需沿头皮呈15°快速平刺进针针尖均需触及骨膜,同时选取风池、内关、神门、太溪、三阴交、照海。使用脉冲电针仪双侧风池一组,百会、神庭一组,百会左右两侧四神聪一组,太溪、照海一组、内关、神门一组,选用疏波,每次通电30分钟。百会、四神聪、智三针继续留针6小时,6次后休息1日。
药物疗法处方:服药方法:每日睡前20点服用右佐匹克隆1片。
1.3观察指标
1.3.1 睡眠改善情况:采用PSQ1(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2、3周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总分范围在0-21分之间,得分情况与患者睡眠质量呈负相关。
1.3.2 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临床血尿常规检查数据以及患者症状自述,统计两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X2,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 睡眠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人员睡眠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改善情况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1周 | 治疗2周 | 治疗3周 |
对照组 | 30 | 15.24±1.42 | 14.07±1.07 | 12.26±1.09 | 11.00±1.34 |
治疗组 | 30 | 15.17±1.29 | 13.11±1.19 | 10.27±1.25 | 9.27±1.22 |
t | 0.20 | 3.36 | 6.72 | 5.36 | |
P | 0.41 | 0.00 | 0.00 | 0.00 |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头晕 | 头痛 | 视线模糊 | 嗜睡 | 不良发生率 |
对照组 | 30 | 1(3.33) | 0(0.00) | 1(3.33) | 0(0.00) | 2(6.66) |
治疗组 | 30 | 0(0.00) | 1(3.33) | 1(3.33) | 1(3.33) | 3(9.99) |
X2 | / | / | / | / | 0.25 | |
P | / | / | / | / | 0.61 |
3讨论
“脑部电场”疗法是高维滨教授首创,将传统头针与电场理论相结合,提出将“脑部电场”疗法应用与CI恢复期的治疗中[1]高教授受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两个新技术的启发,将毫针刺于头、项部腧穴,连接KWD-808I电针仪(连续波,密波,50Hz),电流在脑内上下流动,在脑内形成电场。高教授“脑部电场”疗法重用密波,创新腧穴(下天柱)。透过颅骨刺激大脑皮质,推测脉冲密波电流可能将刺激传到大脑皮层,再通过传导束对脑干、内囊、基底节、间脑的神经环路的调节作用。加强了不同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通过脉冲电流激活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可逆神经细胞复活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过程得到改善,相应的临床症状亦会好转,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延髓麻痹、偏身感觉障碍、失眠、认知障碍、平衡障碍等。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区传导束、局部肌肉解剖结构、神经分布进行取穴,并在导线的连接方式上也做出了巨大改变。导线连接后要闭环形成回路,交流脉冲密波电流要不间断地重复刺激脑部病灶
[2]。
火针疗法自《内经》中首次文字记载,即古代九针之一。火针既是针具的名称,又是一种针法的名称。火针广泛应用于汉代,于明代发展为鼎盛时期。贺普仁教授于80年代初,将火针、毫针、三棱针为主的针具针法提升为“贺氏针灸三通法”,以“火针”为主的温通理论体系,并独创贺氏火针针具。提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针灸病机学说[3]。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温热,即借“火”之力而刺激穴位或局部,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从而达到鼓舞正气、调节脏腑阴阳、调和五脏气血之功使经络通,气血畅,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及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无论病情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4]。缺血性卒中后失眠临床表现为卒中后出现难以入睡、易醒、或难以保持熟睡等。即《内经》所述“昼 不精,夜不瞑”的状态。研究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卒中后患者遭受失眠困扰,是目前卒中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改善更为明显,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出现,但症状表现较为轻微,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示“脑部电场”疗法结合火针的使用可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脑部电场”疗法结合火针通过调整气血阴阳以调神,体现了温通法与调神法在治疗失眠上的灵活应用。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脑梗死后失眠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脑部电场”疗法结合火针的治疗方案,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针灸杂志高维滨“脑部电场”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经验
[2]高维滨电针十六绝[ 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4
[3]贺普仁. 贺普仁针灸三通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贺普仁. 贺普仁针灸三通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张华军,岳丽军,马倩,等.择时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2):1198-1200
科研编号:ZYW20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