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340322198104201675
摘要: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传统供水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系统分析物理过滤、生物降解、膜分离等核心处理技术在悬浮物去除、有机物分解和病原体灭活方面的协同效应,其组合工艺可将再生水水质提升至市政杂用与生态补给标准。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了原水取用、污水处理、再生回用三大环节的实时数据联动,在试点区域形成日处理量逾万吨的循环网络。实践表明,该体系使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提升至常规供水量的35%,管网漏损率下降12个百分点。
关键词:回用水处理技术;城市水资源管理;智慧水务;物联网;可持续水管理
1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攀升,但传统供水模式依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有限,部分地区已出现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未经有效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形成“缺水”与“水脏”并存的恶性循环。
2 膜分离与高级氧化技术的最新进展
膜分离技术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实现物质分离,其发展重点已转向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新型纳米纤维膜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孔径分布更均匀,抗污染性能显著提升,在微滤环节可有效截留细菌和悬浮微粒。反渗透膜材料方面,聚酰胺复合膜表面经亲水改性后,透水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运行压力,使脱盐过程更经济。工程应用中,浸没式膜组件与生物处理单元的结合形成膜生物反应器,既节省占地又提升出水稳定性,特别适合用地紧张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
高级氧化技术通过产生活性自由基降解污染物,近年来的突破体现在催化体系创新与能量利用效率提升。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采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使臭氧分解产生更多羟基自由基,对药物残留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幅提高。电化学氧化装置通过三维电极设计增加反应接触面积,配合智能电源调控系统,能耗水平明显下降。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光催化与过硫酸盐活化技术的联用形成协同效应,在紫外-可见光激发下实现污染物的梯级分解,有效避免中间产物积累。
两类技术的集成应用展现出独特优势。膜分离产水经高级氧化处理后,可彻底消除微量有机物风险,满足高品质回用需求。在电子行业废水回用中,先通过超滤膜去除颗粒物,再经电催化氧化分解有机溶剂,最终产水电阻率可达兆欧级。智慧水务系统通过在线水质监测动态调节氧化剂投加量与膜清洗周期,使组合工艺运行成本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抗污染膜材料与低耗能氧化装置的结合,为分散式回用水处理站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适合老旧城区管网覆盖不足区域的再生水就地回用。
3 智慧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集成应用
3.1 工业冷却与市政杂用水质标准适配研究
工业冷却与市政杂用作为再生水的主要应用场景,其水质要求存在显著差异,这对处理工艺的选择与优化提出了明确需求。工业冷却水需重点控制结垢与腐蚀风险,要求降低水中钙镁离子、溶解性固体等指标;市政杂用水则更关注卫生安全指标,需确保浊度、余氯及病原微生物等参数达标。这种差异化的水质标准要求处理系统具备灵活调整能力,通过工艺组合的智能配置实现精准处理。
针对工业冷却需求,处理工艺重点在于硬度控制与盐分调节。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可有效去除钙镁离子,防止换热器结垢;反渗透技术则能深度脱除溶解性盐类,避免金属管道的电化学腐蚀。实际运行中发现,在膜处理前增设化学软化单元,可显著延长膜组件使用寿命。对于循环冷却系统的浓缩倍率控制,智慧水务平台通过在线电导率监测动态调节排污量,既保证水质稳定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市政杂用水处理侧重微生物风险防控。在常规生物处理基础上,增加紫外线与次氯酸钠联合消毒工艺,形成双重屏障确保病原体灭活效果。处理过程中,浊度控制直接影响消毒效率,因此采用多介质过滤与超滤膜联用技术,将悬浮物含量降至安全阈值以下。值得注意的是,管网末梢的余氯维持对水质安全至关重要,通过水力模型模拟与在线监测结合,可优化加氯点设置与投加量控制。
在技术应用层面,工业冷却水回用常采用"化学软化+反渗透"组合工艺,市政杂用水则多选择"生物过滤+超滤+消毒"处理链。两类系统共享预处理单元的设计,既节约建设成本又提高运行效率。某汽车制造园区案例显示,通过分质供水管网建设,将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专供冷却塔使用,常规处理水用于道路清洗与绿化灌溉,使整体回用率提升至设计产能的85%以上。这种分级利用模式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证明水质标准适配研究是再生水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
3.2 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回用管网优化设计
在智慧水务框架下,物联网技术为再生水管网系统注入了动态调控能力。系统架构由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构成:感知层通过智能水表、压力传感器、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管网运行数据;传输层借助5G和窄带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高速回传;应用层则通过数字孪生模型进行水力仿真与优化决策。这种"感知-分析-执行"的闭环控制模式,使管网从静态设施转变为可自我调节的智能生命体。
管网动态调控的核心在于压力平衡与水质保障。通过在关键节点布设压力传感装置,系统能自动识别高耗水时段的压力波动,并联动变频泵站调整供水压力。某工业园区案例显示,该技术使泵站能耗下降近三成,同时减少管道爆裂风险。针对长距离输水可能产生的水质衰减问题,在管网中设置余氯、浊度在线监测点,当检测值低于设定阈值时,智慧平台自动触发加氯装置或启动管道冲洗程序,确保末端用水安全。
分布式管网设计采用"主干管+微循环"的模块化结构。主干管网沿城市道路铺设,承担区域间水量调配;微循环系统则依托社区、厂区建设独立供水单元,就近处理与回用再生水。这种设计既降低长距离输水的能耗损失,又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当某段管网故障时,微循环单元仍可维持基本供水。系统还创新性引入多水源调度算法,能根据污水处理厂出水情况、雨水收集量、用户需求变化等因素,智能选择最优供水路径。
智慧水务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破解了传统管网"盲调"难题。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用水数据,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测各片区用水需求,并生成泵站启停、阀门开度的优化方案。在爆管应急场景中,平台结合压力突变信号与GIS定位技术,能在10分钟内锁定泄漏点并关闭关联阀门。某试点区域应用表明,该技术使管网漏损率显著下降,同时将供水响应速度提升至传统人工巡检模式的5倍以上。
这种智能管网体系正在改变城市水循环管理模式。工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查看全网运行状态,水质异常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设备维护从定期检修转向预测性维护。对于用水单位而言,分时水价机制与用水数据可视化界面,促使其主动参与节水管理。实践表明,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管网系统不仅提高了再生水利用率,更通过数据流动打通了水资源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为构建节水型社会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4 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索回用水技术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系统化应用路径。通过分析不同处理技术的协同效应,构建适应多场景需求的工艺组合方案;结合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优化再生水生产、输配和使用环节的衔接效率;最终形成可推广的技术集成模式与管理策略,为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开源节流、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水资源利用向循环型、可持续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咪咪,耿嘉遥,卓寒.智慧水利防汛会诊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城市应用,2023
[2] 刘梅,闫健卓,于涌川.北京“智慧水务”框架下的数据资源体系研究.2014,5-10
[3] 李燕华.“互联网+智慧水务”技术在水务行业发展及应用探讨.2015,30-30
[4] 胡传廉.基于“智慧水网”新技术架构顶层设计探研.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