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及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3

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及价值探讨

赵东

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仪征211400

摘要:乡村振兴视域下全域综合整治如火如荼开展,为有效解决当前土地空间低效利用、布局无序等问题,需加大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力度,并通过对设计思维的融合运用来实现整治方案的创新性、科学性设计,继而为整治项目的顺利、全面推进保驾护航。

关键词:全域土地;设计思维;综合整治;价值

作为我国全面推进的重要战略之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准,强调以县域、乡镇为统筹和实施单元,通过对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耕地占补平衡、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的集成应用,以双向流动的形式来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效果。通过对设计思维的有机融合,能够依据用户需求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设计,继而为后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提供支持。鉴于此,探讨如何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有机运用设计思维,对于土地整治工作的创新、全面开展保驾护航。

一、土地整治中设计思维的应用价值分析

纵观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其中设计思维的融合具备以下价值:(1)实现设计需求精准界定。纵观以往土地整治工作实施,强调以政策目标推进、技术指标达成为核心目标,未对利益相关者、土地使用者的相关诉求加以考虑。基于对设计思维的深度融合,能够采取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形式对各群体的利用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强调立足使用者角度对土地整治进行优化,并保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满足实用性、合理性要求[1]。(2)方案创新生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实施极易受到传统思维的局限与固定,而通过对设计思维的融合,能够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与工具对经济学、土地规划、社会学、生态保护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整治方案的创新生成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辟新路径。(3)多元主体协同。通常情况下,全域土地整治涉及主体包括村民、村集体、企业以及政府等,因不同主体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土地整治的协调难度明显增大。基于设计思维的融合运用,强调构建平台来支持各主体全程参与,明确各主体意见对整治方案加以优化,以互利共赢的形式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2]。(4)动态化项目设计。在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周期相对较长。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期间,可依托于设计思维来实现对整治信息的持续收集与分析,通过对整治方案的灵活调整来达到平衡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目的。此外,可依托于实时反馈机制来应对土地整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如在项目实施期间综合利用GIS、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情况进行动态化、全面化检测,以实现数据全面获取并为后续土地整治工作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设计思维融入的路径探微

(一)立足用户需求导向实现规划设计

为保证整治方案的规划设计满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际需求,可在规划设计阶段立足用户需求导向视角,通过全面、深度调研来实现对不同主体需求的精准掌握。鉴于此,在土地整治推进过程中,首先需对不同主体诉求加以明确,如农户以耕地质量提升作为核心需求,以期通过土壤改良、平整、灌溉等措施来增大农业生产收益创造[3]。村集体主体以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核心需求,以期通过不断吸引外部投资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企业以土地资源开发与投资回报率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依托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农产品加工来获取更大效益,以期通过土地整治来提升农业生产成本控制效果。而政府相关部门则强调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耕地保护红线的严格遵循为前提,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并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并重视对宜居宜业乡村环境的合理打造。基于对上述主体需求的明确掌握,能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以保证整治方案的规划设计符合当地实际需求。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其模式固定影响到土地整治效果,需秉持着个体化原则对整治方案进行科学制定。立足产业融合发展视角,对于具备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的土地资源,可在整治方案规划时以生态旅游潜力的挖掘为前提,依据当地特色环境进行民宿集群的规划设计。注重对周边农用地整合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一、三产业融合的形式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保驾护航。若土地资源具备工业基础,或者是临近产业园区,可对当地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整合,为新兴产业入驻当地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可积极与周边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为工业园区提供物流配送、零部件加工等上下游配套产业,继而为乡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持。若土地资源以生态资源富集为主要特点,则需在规划整治方案时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点。如土地存在水土流失严重问题,可联合封禁治理、植树造林、耕地改造等手段对生态防护体系进行完善构建,避免水土流失问题加重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在遵循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整治方案的个性化制定,能够充分发掘土地资源潜能并为乡村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二)数字化技术集成应用

基于设计思维的有机融合,可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精准、高效推进。鉴于此,可结合土地整治实际需求的分析,利用不同数字化技术来赋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体包括:(1)GIS技术运用。即在土地整治规划期间合理运用GIS技术对多源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并构建集成地形地貌、利用现状以及生态敏感区等信息的资源库。为整治方案中精准划定建设用地复垦、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借助GIS技术中空间分析功能,对坡度坡向分析、缓冲分析提供助力,并为后续水利设施布局、土地平整等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2)RS技术运用。即在整治方案规划设计中集成运用无人机、卫星等遥感平台技术,能够依据需求对项目区域影像数据进行高分辨率获取,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工程进度等信息的动态监测,实现在项目前期阶段对土地情况全面掌握,帮助相关人员对土地水土流失、闲置低效等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实施期间可利用该技术对植被恢复、农田整理、建筑拆除等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深度发掘项目问题并进行优化处理。(3)BIM技术运用。在开展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整治工作中 ,可利用BIM技术集成项目材料、设备、结构等信息构建三维模型,以促进土地整治方案规划设计工作的可视化、动态化开展。同时,可支持整治方案的模拟使用、碰撞检测,依托于该技术对整治方案中缺陷、问题提前发掘,通过对施工流程的优化来提升政治工程质量。另外,在项目推进期间可利用BIM技术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对设施、物资等情况的动态更新、查询,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持。基于对上述技术的集成运用,能够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为不同主体、部门提供协同办公平台,并推动我国全域土地整治工作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三)土地整治流程优化

为促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可依托于设计思维对整治实施流程进行再造优化,确保其整治效能符合预期要求。鉴于此,可结合实际整治要求的分析,对不同环节进行改进优化,具体包括:一是需求调研阶段再造。联动土地规划师、设计师、生态专家等组建跨学科调研团队,采取问卷调查、参观考察等形式对不同主体的多元诉求进行掌握与考量,明确其潜在需求为后续整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二是注重方案设计创新。鼓励各成员创新设计理念,并结合模型搭建、草图绘制、VR与AR技术等手段对设计构思进行直观、动态呈现。并在方案设计环节合理应用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机制,以保证整治规划方案的筛选符合预期要求。在管控阶段则可集成LOT、GIS等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以做到对土地整治项目进度、资金流向等的密切把控。结合对预警机制的设立,可在出现偏差问题时第一时间开启调整程序,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四是评估阶段优化完善。强调将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并综合运用第三方评估、前后对比等手段进行项目成效的客观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准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研究,通过持续优化迭代来提升整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此外,需在土地整治项目推进期间强调多方协同,引导企业、政府、公众等共同参与其中,其中政府需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在合理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基础上,要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积极参与其中,避免信息孤岛存在影响到土地综合整治的顺利进行。联动各部门成立整治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会议对整治规划衔接、资金分配等方面问题。并利用新媒体等平台来拓展公众的参与渠道,强调在整治期间对相关整治项目信息公开展示,依托于问卷调查、设计公式等手段对民众意见加以征求,通过在整治项目决策中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确保其方案符合民众实际需求,在显著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与责任意识的同时,形成全民共建格局促进全域土地整治工作的高水平开展。

(四)落实多元整治路径

要想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赋予活力,可融入创新思维来开辟多元化整治路径,继而为土地资源的高效益创造提供支持。对于农用地的整治规划,设计团队可凭借创新思维来深度挖掘农用地潜力与价值,如立足生态景观视角对项目内易涝、低洼农田进行开发,打造出具备生态景观与蓄洪功能的“海绵农田”,在农田内合理设置雨水滞留池、下凹式绿地等,以期在雨季阶段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合理蓄滞,减轻排水压力并降低当地出现洪涝灾害的概率。而旱季时则可对存储雨水缓慢释放,通过为农作物持续提供雨水资源来保障其健康生长。若情况允许,可整合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观光农业园”的打造,强调将乡村旅游与农耕生产的有机融合,依据游客需求进行科普长廊、果蔬采摘区等的开发,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对于建设用地的整治,设计团队可立足功能重塑、存量更新视角对城镇老旧工业区低效用地进行有效开发,以某老纺织工业区为例,受到功能单一、布局混乱等问题影响,导致纺织工业区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鉴于此,设计团队可立足功能置换视角将工业区改造为“文创产业综合体”,集成时尚设计、创意办公、产品展示等,在原有风貌保留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来实现创意性空间建设,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并助力工业创新发展。对于部分城市利用率低下的“边角地”,可采取“针灸式”的形式进行整治改造,如改造为社区微绿地或口袋公园来展现其社会效益。结合对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器械的合理设置,能够为民众创设舒适、惬意的休憩空间,并有助于提升城镇的宜居品质。通过对整治渠道与手段的多元创新,可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朝着多元融合、创新驱动的方向持续迈进,并为整治项目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创造提供助力。

结语:

综上所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设计思维的有机渗透,能够在实现土地空间优化布局、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为土地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创造提供支持。鉴于此,需在明确设计思维融入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借助有效对策来促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设计思维的融合开展,继而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化、高品质利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潆文,苏腾,张富刚,等.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与模式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8.

[2] 林善泉,代秀龙,查冬冬,范家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下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路径研究[J].云南建筑, 2022(5):40-44.

[3] 周琳,孙琦,于连莉,等.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技术改革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