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路径。通过分析项目式学习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融合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具体实践过程,验证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性,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然而,传统的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常因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望解决现存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目的: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2. 意义:理论上,丰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实践中,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范例,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项目式学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真实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主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其旨在 “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二)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项目式学习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主动建构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主张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基于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学习语文,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使学习更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与体验性。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分析

(一)教师层面

  1. 认知与应用水平差异:部分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理念认识不足,未能充分理解其内涵与优势,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应用。即使部分教师尝试应用,也常因对项目设计、过程指导等环节把握不当,导致项目式学习流于形式。
  2. 教学资源整合困难: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综合性学习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如相关书籍、多媒体资料、实践场地等。但部分教师在资源收集、筛选与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影响项目顺利开展。
  3. 时间与精力限制:设计和指导项目式学习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包括项目规划、组织学生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等。然而,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影响项目式学习质量。

(二)学生层面

  1. 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长期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薄弱。在项目式学习中,面对自主制定计划、探究问题等任务,往往不知所措,影响项目推进。
  2. 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小组合作是项目式学习重要形式,但学生在合作中常出现分工不合理、沟通不畅、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如部分学生承担过多任务,而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策略

(一)项目主题设计策略

  1. 紧扣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挖掘适合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如结合教材中古代文化单元,设计 “探寻古代文化遗迹” 项目,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建筑、风俗、文学等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提升语文素养。
  2. 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与兴趣点,使项目主题具有现实意义与吸引力。例如,针对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设计 “流行语中的语文密码” 项目,让学生探究流行语的来源、演变及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二)项目实施过程策略

  1. 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异质。一般每组 4 - 6 人,明确小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
  2. 制定项目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目标、任务分解、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例如,在 “校园文化宣传册制作” 项目中,学生讨论确定各阶段任务,如资料收集、文字撰写、图片设计等时间节点,确保项目有序进行。
  3.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思路引导或知识支持,但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学生在 “家乡文化探究” 项目中对某一文化现象理解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帮助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三)项目评价策略

  1. 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方式。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学生自评反思学习过程与收获;小组互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交流。如在 “课本剧表演” 项目中,教师评价表演技巧与语文知识运用,学生自评参与度与进步,小组互评团队协作与创新表现。
  2. 制定全面评价指标:除关注项目成果,还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指标涵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例如,在 “文学作品创意改编” 项目中,不仅评价改编作品质量,还关注学生在资料收集、创意讨论、团队协作等过程中的表现。

五、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实践选取初中二年级某班级,以 “传承家乡文化” 为项目主题,开展为期四周的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

(二)项目实施过程

  1. 项目启动(第 1 周):教师介绍项目背景与目标,展示家乡文化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自由组队,每组 5 人,推选组长。各小组讨论确定具体研究方向,如家乡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等,并制定项目计划。
  2. 资料收集与探究(第 2 - 3 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查阅书籍与网络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如研究家乡传统手工艺小组,实地参观手工艺作坊,采访手工艺人,记录制作工艺与历史渊源;研究特色美食文化小组,品尝美食,了解食材、烹饪方法及背后文化寓意。教师定期组织小组交流,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三)实践效果分析

  1. 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与展示过程中,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如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写作能力,成果展示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资料筛选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2. 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增强。在成果展示中,学生发挥创意,如制作纪录片、设计创意手抄报等,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合理设计项目主题、有效实施项目过程与科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合作与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展望

  1. 深化项目式学习与语文教学融合: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在不同语文教学内容与课型中的应用,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形成更系统的教学模式。
  2.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项目式学习: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创设更真实、沉浸式学习情境,提升学习体验与效果。
  3. 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分享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经验与优秀项目案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看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莱斯利・曼恩(Leslie Mann). 项目式学习 —— 为学生创造全方位学习体验 [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 钟启泉。项目学习:内涵、价值与实施 [J]. 教育发展研究,2020 (2).
  •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 [J]. 远程教育杂志,2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