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太姥山第二中心幼儿园 355209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发和利用幼儿园的种植资源。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研究如何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促进其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形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种植活动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家园合作。研究表明,种植活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实践能力,也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参与。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幼儿园种植资源;幼儿探究;家园合作
一、引言
生活教育理念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主张教育与生活应紧密结合。在幼儿园教育中,种植活动是一种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亲身参与植物的种植与观察,幼儿不仅能积累自然科学的知识,还能在过程中获得合作、耐心等重要品质。然而,当前幼儿园的种植活动仍面临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探究和家园合作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优化种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园种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种植活动形式与内容现状
目前,许多幼儿园虽然开设了种植区域,但多数活动形式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基础层面,缺乏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深入探讨。种植活动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播种、浇水等步骤,且所选的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如青菜、萝卜等常见植物,未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点。儿童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充满好奇,而这种单调的种植方式容易导致他们的兴趣逐渐减弱。理想的种植活动应该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生态特点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增强幼儿的探索动力,如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比较植物间的差异,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因此,必须创新种植活动的形式,增加种植资源的多样性和深度,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方式,以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师指导与幼儿参与现状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种植活动时,有时存在过于主导的情况,直接告诉幼儿种植的步骤和植物的基本知识,缺乏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机会。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失去了自主操作的机会,还难以培养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而不是完全主导,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言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某些植物长得更快,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等。研究发现,许多幼儿在初期参与活动时表现积极,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因缺乏挑战性和互动性,他们的兴趣逐渐下降。因此,提高教师的引导技巧,转变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自由探索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能够有效提升活动的质量和幼儿的参与度。
(三)家园合作现状
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家园合作的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虽然部分幼儿园通过家长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种植活动,但家长的参与大多局限于协助完成种植任务,缺乏深入的教育理念交流。研究显示,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的种植活动了解不够,尤其是在如何延续和拓展家庭种植活动方面存在困惑。家长通常不知道如何在家庭环境中继续种植教育,这使得幼儿园的种植活动效果无法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延续和拓展。此外,家园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较为单一,家长参与活动的频率和方式较少。为了促进家园教育的互动,幼儿园应加大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开展家长讲座或亲子种植活动,帮助家长了解种植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家园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支持幼儿的成长。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种植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索能力。种植活动不仅要注重幼儿的知识获取,还要通过实践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还着力于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活动目标和内容,确保活动能够切实促进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的成长。另外,研究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对幼儿种植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能力,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和成长。在家园合作方面,研究期望能够构建一个更紧密的合作平台,帮助家长理解并参与幼儿园种植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园内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深入分析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特点,进而设计出适合的活动内容与实施策略。例如,小班的幼儿可以选择易于种植的植物,如葱或豆芽,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植物生长概念;中班的幼儿可以参与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实验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大班则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植物实验,如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激发其思考和探索能力。此外,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方式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和讨论等,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家庭方面,研究将探索如何通过亲子种植活动、家庭作业等方式,增强家长对种植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有机互动。
四、幼儿园种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过程
(一)创设丰富的种植环境
为了激发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幼儿园通过精心设计种植区域,将园内环境分成多个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区域。比如,阳光充足的区域种植喜欢阳光的植物,如向日葵和辣椒;而在阴凉的角落则种植薄荷、蕨类等耐阴植物。此外,还在教室内设置了自然角,摆放了一些易于照顾的植物,如多肉植物、葱蒜等,让幼儿能够随时观察植物的变化。这种环境的创设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参与感和兴趣,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自然观察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到自然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组织多样化的种植活动
种植活动的多样性是保持幼儿参与兴趣的关键。例如,在中班,教师围绕种植活动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让孩子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种子如何发芽,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幼儿不仅学到了植物的生长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同时,幼儿园还定期举办种植节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内容包括亲子种植比赛、植物创意展览等,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家长更好地理解种植活动对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通过这种互动,家园合作得到了显著提升,家长反馈表示,在活动后,他们更愿意与孩子一起参与种植活动。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种植活动相关的培训,邀请专家讲解植物知识、幼儿观察技巧等内容。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植物生长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在指导幼儿时的敏感性和有效性。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教师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指导。例如,在观察幼儿浇水时,教师不仅关注孩子的操作方法,还会分析其对植物生长需求的理解,给予针对性的反馈。此外,教师之间还定期开展观摩与研讨,通过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进一步提高指导水平,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种植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生活教育理念,深入探讨了幼儿园种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探究兴趣明显提高,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家园合作更加紧密。尽管如此,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种植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与其他课程的深度融合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红宇,龚静,刘秋艳.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与转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86-90.
[2]林文烨.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教学的开展[J].亚太教育,2023,(13):189-192.
[3]麦杰峰.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生活化建构活动实施探索[J].教育观察,2023,12(06):3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