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2219881019021X
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发电系统蓬勃发展,其稳定性与高效性成为关键。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确保发电设备始终在最佳状态运行,提升发电效率;基于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则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这些控制策略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电能质量,降低了运营成本。本文深入研究相关控制策略,为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助力能源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及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新能源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与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发电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如风力发电受风速变化影响,光伏发电依赖光照强度,这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发电控制方式难以适应新能源发电的特性,导致发电效率低下、电能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它融合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控制理论,能够对新能源发电系统进行精准、智能的控制,提高发电效率,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
二、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
2.1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策略是提高新能源发电效率的关键手段。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发电设备的输出功率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光伏板的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影响,风机的输出功率取决于风速。MPPT控制策略通过实时监测发电设备的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运用特定的算法计算出当前环境下发电设备的最大功率点,并调整设备的工作状态,使其尽可能运行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常见的MPPT算法有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等。扰动观察法通过周期性地扰动发电设备的工作点,比较扰动前后的功率变化来判断最大功率点的方向,进而调整工作点;电导增量法则依据发电设备的电导与功率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最大功率点。通过MPPT控制策略,可使新能源发电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高效发电,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发电成本,增强新能源发电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2.2基于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为新能源发电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旨在实现新能源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的协同工作,以及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双向互动。智能电网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实时采集电网运行状态、新能源发电功率、负荷需求等数据。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优化能源分配。在新能源发电功率过剩时,可将多余电能存储起来或输送至其他负荷中心;当新能源发电功率不足时,及时调整传统能源发电出力,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同时,智能电网还能对新能源发电系统进行远程监测与控制,实现故障快速诊断与修复,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促进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接入与高效利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2.3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
储能系统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与波动性问题的重要环节,其优化控制策略至关重要。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储能系统可在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或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平抑功率波动、调节电力供需的作用。优化控制策略需综合考虑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特性、寿命、成本以及新能源发电与电网负荷情况。通过建立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智能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模糊控制等,确定最佳的充放电时机与充放电量。模型预测控制根据系统的当前状态与未来预测信息,提前规划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以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模糊控制则依据经验与模糊规则,对储能系统进行灵活控制,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通过优化控制储能系统,可有效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增强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可持续发展。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的应用优势
3.1提高发电效率与电能质量
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确保发电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充分利用新能源资源,相比传统控制方式,发电效率可提升10%-30%。同时,基于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与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有效平抑了新能源发电的功率波动,减少了电压偏差与频率波动,提高了电能质量。稳定的电能质量不仅能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减少对用电设备的损害,还能降低电网的损耗,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使新能源发电更好地融入电力系统,为用户提供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
3.2增强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构成严重威胁。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通过协调新能源发电与传统能源发电,以及对储能系统的合理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电网出现故障或新能源发电功率突变时,基于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能够快速调整发电策略,启动备用电源,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可在短时间内吸收或释放电能,维持系统功率平衡,防止系统频率与电压大幅波动,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稳定性。据统计,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停电时间可缩短50%以上,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了能源供应安全。
3.3降低运营成本与环境影响
从运营成本角度看,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提高了新能源发电效率,减少了能源浪费,降低了发电成本。同时,通过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新能源发电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后,综合运营成本可降低20%-40%。在环境影响方面,新能源发电本身具有清洁、低碳的特点,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进一步促进了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总结
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是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发展、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基于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以及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等策略,在提高发电效率、增强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与环境影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不同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特点与需求,合理选择与优化控制策略,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技术成本。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将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新能源发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助力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可持续方向加速转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能源未来。
参考文献
[1]冉光伟.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1):134-135.
[2]张人木.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关键技术[J].中国高新科技,2024,(04):34-35+50.
[3]霍江帅.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关键技术[J].中国高新科技,2023,(2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