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一、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空间资源的紧张态势日益凸显。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效利用,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课题。高密度社区建设作为应对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姑苏区小河浜棚户区作为城市中的老旧区域,存在房屋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利用低效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实现转型升级。对小河浜棚户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高密度社区建设策略展开研究,不仅能够改善该区域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还能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城市更新提供宝贵经验。
二、小河浜棚户区现状剖析
2.1 地理位置与范围
小河浜城中村位于姑苏区劳动路周边,地块北临劳动路,东依虎啸河,南靠里双河,西接既有建筑(5166 产业园、教育考试院、三香农贸市场等)。目前收储范围内,地块面积约为 21,212.22㎡。经控规图则对驳岸线调整后,划定的用地范围面积为 19,686.76㎡。
2.2 建筑状况
该地块内共有 416 户居民,住宅建筑面积总计 31,103.14 平方米。其中,204 户为非成套住宅,面积达 19,183.68㎡,建于上世纪 80 至 90 年代;212 户为成套住宅,面积为 11,919.46㎡,同样建于 90 年代。这些房屋建筑老化情况极为严重,在结构安全与居住舒适度等方面暴露出大量问题,已不具备保留价值。
2.3 基础设施
区域内基础设施也极为薄弱,无法满足居民对安全居住环境和现代化生活设施的需求。排水系统年久失修,每逢雨季,便积水严重,居民出行苦不堪言;电力供应不稳定,频繁跳闸,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道路狭窄且破损严重,坑洼不平,影响居民日常出行。尤为严峻的是,该区域消防设施配备严重不足,消火栓等设备缺失或损坏,消防安全隐患较大,一旦发生火灾,难以迅速有效扑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三、城市更新面临的挑战
3.1 动迁难题
3.1.1 住户众多,成本高昂
地块内住户多达 416 户,人员情况复杂,动迁难度极大。依据前期专业测算,动迁成本预估约 10 亿元,平均下来约 3.21 万元 /㎡。对比小河浜住宅在 2019 年的成交价格 1.5 万元 /㎡,以及通归桥弄小区 2024 年 2.46 万元 /㎡的成交价格,该地块的动迁成本明显过高。如此高昂的资金投入,给后续动迁工作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资金压力,极大地增加了动迁项目推进的难度,在资金筹集、成本控制等方面均面临严峻挑战 。
3.1.2 房地产市场影响
若动迁开发,按照常规住宅地块 1.6 容积率、动迁成本 10 亿计算,土地楼面价将达到 3.14 万元 /㎡,高于目前姑苏区所有住宅用地的拿地价格。加之当前房地产行业下行,市场不景气,即便完成动迁开发,在楼面价格高昂的情况下,房屋销售压力大,开发商拿地意愿低,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更新的难度。
3.2 场地条件限制
3.2.1 地形不利
从场地布局来看,其呈南北向狭长分布,这一特殊形态严重制约了大面宽住宅产品的布置,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在交通衔接方面,场地与周边道路仅有北侧约 30m 可衔接,受此限制,无法按照规范要求正常设置多个出入口。这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给区域内的交通组织造成了极大困难,如车辆进出易拥堵,应急疏散通道不畅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地块的开发可行性与居住体验。
3.2.2 地势低洼与临河影响
从场地条件来看,地势较为低洼,并且南侧、东侧均紧邻河道。这一特殊地形地貌给后续开发带来诸多难题。若依照现行规范要求设置停车位并开挖地下室,由于地势低、临近河道,地下水位较高,地下车库的开挖成本和基坑维护成本将大幅攀升,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未来的开发成本。同时,临河的特殊位置,对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防洪安全均提出了更高标准。建筑布局不仅要考虑景观因素,还需着重考量防洪抗涝需求,确保在洪水期建筑设施和居民的安全,这进一步加大了地块开发的难度与复杂性。
3.3 协同更新困难
从周边环境来看,其相邻地块建筑目前正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且产权分属多家企事业单位。由于不同地块在产权归属、使用现状以及发展规划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致使该地块与周边地块的协同更新工作困难重重,操作流程极为复杂。要达成协同更新的目标,必须全面协调各方利益,妥善解决诸如产权界定、功能布局调整、规划统一等诸多复杂问题。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受各方诉求难以统一、沟通协调成本高昂等因素影响,此项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严重制约了该地块的整体开发进程。
四、高密度社区建设策略
4.1 高效土地利用策略
4.1.1 优化建筑布局
面对地块相对狭窄的不利条件。一方面,巧妙借助西侧沿河空间,布置不高于 54m 的住宅,最大化利用了地块宽度。另一方面,依据用地尺度精细化定制住宅单元尺度,经精心测算与布局,成功最大化布置了
12 个单元的住宅。除西南角外,其余住宅均以单元式呈现,使得整体空间疏密得当、张弛有度。通过这一系列合理的建筑布局规划,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切实增加了住宅户数和居住面积,为提升地块的居住承载能力与居住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4.1.2 竖向空间利用
针对场地地势低洼,地下车库开挖及维护成本高昂的难题。充分利用北侧出入口道路 2.9m 标高与现状场地内 1.4m 低洼标高的差值,创新性地设置半地下架空层车库,有效减少了地下挖掘深度,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积极借助西侧考试院操场资源,设置分时利用的架空车库,进一步拓展停车空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下室车库的整体成本投入。
在空间规划布局上,将居住社区的活动空间设置于架空层以上,为居民打造舒适、宁静的休闲区域;车行及商业人流安排在下层,实现了动静分离。在相对狭窄的用地环境下,水平空间极易出现流线交织的状况,而通过这种垂直分区的方式,成功实现了人车分流,显著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保障了居民出行安全,提升了整体居住体验。
4.2 社区品质提升策略
4.2.1 住宅设计优化
在高容积率的前提下,住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一方面充分满足了日照采光需求,保证居民能够享受充足阳光和良好通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东侧俯瞰古城的视野资源,提高住宅价值,丰富了天际线。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提升了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4.2.2 配套设施完善
在北侧主要出入口打造社区门厅,内部设置扶梯直达平台之上,提升归家动线体验感,避免车行干扰。架空平台设置风雨连廊紧密连接各个单元,居民出行风雨无阻。结合沿河开放空间打造活力商业水街,商铺灵活设置,去标准化,强调景观与建筑的融合。东南角设置 1800 平米社区型邻里中心作为重要节点,完善区域内配套设施,提高本区域及周边的社区服务能力。丰富的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增强了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开发模式探讨
5.1 更新地块上市
居民整体搬迁,地块收储后调规上市,开发商摘牌开发。这种方式整体搬迁难度相对较小,但整体搬迁资金测算需要 10 亿元,投入较大。按照前期同板块地价 2.45 万元 / 平米估算土地价格为 12.94 亿,考虑部分过程费用可平衡 10 亿元拆迁成本。若按照目标土地价格为 10 亿,得出楼面土地单价为 18,900 元,该价格低于一般市场价,可引起开发商较大兴趣,但可能需要一定的政府补贴。
5.2 拆迁居民原址回迁
新建住宅户数 603 户,回迁需求户数 416 户;新建住宅面积 49,600 平方米,回迁需求面积 31,103 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 18,496 平米,新增零星商业 1419 平方米,新增社区邻里中心 1800 平方米,新增可售车位 399 辆。新增部分估算货值约为 7.38 亿元,整体建设成本估算约 2.8 亿元,毛利约为 4.58 亿元。该部分毛利可用于拆迁动员、建设阶段的安置费用、回迁居民的房票(鼓励购买较大户型)、回购折扣等。一次性搬迁存在较大难度时,可尝试分期搬迁、分期建设的方式。一期拆除非成套住宅(棚户区),建设六幢住宅及架空车库满足回迁户数及面积需求;二期拆除六幢零星成套住宅,建设规划剩余部分。这种方式销售压力较小,政府一次性投入资金少,且略有盈余,但实际动迁工作难度较大。
六、停车问题探讨
6.1 更新地块上市逻辑下的停车需求
根据现行市场情况户均面积会超过 100 平米,结合所在区域停车位要求为 1.2 辆 / 百平米,所需车位数为 634 辆。目前地块内架空车库内可停车 399 辆,尚需 235 辆,存在较大差距。为满足配比指标和实际施工需求,建议再建设一层地下车库,但地下车库成本会对开发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
6.2 拆迁居民原址回迁逻辑下的停车需求
结合回迁户型面积及数量需求,户型数量达到 603 户,结合所在区域的停车位要求为 1.2 辆 / 户,需设置停车数量 724 辆。本地块内 399 辆停车及分时使用的考试院 228 辆停车,总体可达到 627 个停车位,可满足每户一辆的停车配比。一方面需要探讨政策是否有弹性解决该部分的停车数量缺口,另一方面考虑是否有周边公益性停车场补足停车需求。
七、政策协同需求
7.1 高容积率地块的可行性政策支持
目前技术方案的容积率为 2.68,如架空车库计入容,容积率将达到 3.35。需要相关政策明确高容积率地块在住宅建设中的可行性,以及相应的规划、建设标准和规范,为高密度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7.2 控规调整政策
当前所拟定的技术方案中,占用了地块北侧原本在控规中规划为城市绿地的空间。同时,地块东侧与南侧沿河退线已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 6 至 8 米。鉴于此,亟需政府部门积极协调相关控规调整工作,确保该城市更新项目与整体规划要求高度契合,进而推动区域实现协调、有序发展。
7.3 停车场协同使用政策
为缓解停车不足问题,需要制定与周边地块协同使用停车场的政策,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促进停车场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八、结论
姑苏区小河浜棚户区的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实施高效土地利用、社区品质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高密度社区建设策略,并结合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政策协同,可以有效解决该区域面临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社区品质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协调利益关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确保城市更新项目顺利推进,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深入,还需持续关注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不断优化建设策略,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动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