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妇幼保健院 663599
【摘要】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可能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采取早期及时治疗。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预防脱水和并发症发生。抗感染药物、益生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能够针对病因进行靶向治疗,调节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修复,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可减少抗生素滥用风险。本文将综述小儿腹泻病的药物治疗措施,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儿;腹泻;药物治疗
小儿腹泻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根据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告,腹泻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2大原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年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小儿腹泻不仅导致营养不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发肠道功能障碍和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免疫系统功能[1]。小儿腹泻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最为常见,其中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和细菌性腹泻(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是最主要致病因素。除感染性病因外,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肠道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等非感染性因素也可导致腹泻发生。临床上,小儿腹泻病程、症状和并发症个体差异较大,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需探索更加有效、安全且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1 抗感染药物
细菌性腹泻治疗采用抗生素治疗,常见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弯曲菌等。临床上,针对这些致病菌抗感染药物选择需依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及药物敏感性测试来个体化调整。常用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及美洛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新型碳青霉烯类药物[2]。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作为广谱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生长,但其治疗效果对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耐药性较强菌株效果有限。头孢噻呋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对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及部分肠道致病菌效果较好。氟喹诺酮类药物,尤其是左氧氟沙星,因其具有强效DNA旋转酶抑制作用,在治疗由弯曲菌引起的腹泻中具有较高疗效,但其在小儿中应用需谨慎,需考虑其可能引发的骨骼发育障碍及关节问题等副作用。对于特殊菌株或耐药性较强病原菌,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较广谱抗菌作用,能够有效应对多重耐药菌引起腹泻感染,且其毒性较低,安全性较好。对于由霍乱弧菌引起腹泻,多采用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治疗。
2 肠道菌群调节剂
肠道菌群调节剂主要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益生菌是指能在宿主肠道内存活并对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常用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干酪乳杆菌和双歧双球菌等。益生菌能够通过抑制致病菌的定植、促进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改善肠道通透性及减少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作用。秦艳等[3]研究发现,对小儿腹泻患者采用益生菌治疗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肠胃屏障功能。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能够通过分泌乳酸、醋酸等有机酸降低肠道内pH值,抑制病原菌生长,增强肠道上皮细胞黏附力,增强肠道屏障功能[4]。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免疫系统,促进肠道内固有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肠道免疫耐受性,降低炎症反应。在治疗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抗生素引起的小儿腹泻时,益生菌能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腹泻严重程度,并降低腹泻复发率。联合使用益生菌可改善腹泻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平衡。益生元作为肠道菌群调节剂,主要是指能选择性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生长及繁殖的物质,常见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等。益生元通过为益生菌提供营养源,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间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并提高肠道抵抗力。合生元则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组合,其通过同时发挥益生菌与益生元协同作用,增强肠道健康,改善腹泻临床症状。对于小儿腹泻治疗,合生元能够通过恢复肠道菌群的正常组成,抑制有害病原菌生长,促进肠道免疫功能恢复。
3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可治疗由病原感染引起腹泻时,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缓解肠道炎症,促进肠道修复。常见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包括铋制剂、果胶类药物及粘附性胶体,通过在肠道内形成保护膜,减少病理因子对肠道上皮细胞直接伤害,改善肠道功能,促进黏膜愈合。铋钾合剂等铋剂具有强效抗菌作用,能够通过与肠道中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覆盖在损伤肠道黏膜上,减少肠道黏膜与胃酸、病原菌及其毒素接触,防止进一步损伤。此外,铋剂还能够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抗胃黏膜炎症反应、增强局部免疫功能等作用,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铋制剂对由霍乱弧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引起的细菌性腹泻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缩短腹泻病程,减轻临床症状,降低病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果胶硅铝等果胶类药物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黏性保护膜,覆盖在受损肠道表面,减少有害物质侵袭,同时能够吸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减轻炎症反应并缓解腹泻症状。果胶类药物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适用于轻度与中度腹泻患者。卡马西平、磷脂复合物等粘附性胶体通过形成持久保护膜,抑制肠道内有害因子作用,防止肠道上皮细胞进一步损伤,在抗生素治疗后腹泻中,能够有效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及其继发的肠道功能紊乱。陆海迪等
[5]研究表明,将蒙脱石散与小儿肠胃康颗粒及益生菌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调节肠道菌群。
4 结语
抗感染药物能够针对细菌性腹泻起到有效治疗作用,但随着抗生素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使得治疗面临困境。益生菌、益生元等肠道菌群调节剂在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恢复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可有效减少腹泻复发。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在改善肠道屏障、减少肠道炎症方面也取得一定的临床成效,尤其适用于由急性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未来治疗的方向应集中于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精细化药物选择与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
[1]胡玲,唐锋,王宝香. 凝血纤溶指标在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13):2054-2058.
[2]陈孟丽. 蒙脱石散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效果及对血清IL-6、IL-8、IL-17水平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2):99-101.
[3]秦艳,秦海荣,杜丽芳. 益生菌对小儿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及血清DLC、TB、DAO的影响和临床疗效[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4,29(5):594-599.
[4]朱保卫,高世悦.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贵州医药,2022,46(11):1773-1774.
[5]陆海迪,梅士兰,张志巧. 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蒙脱石散、益生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11):1555-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