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石门向阳中学 陕西省商洛市 726102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择、实验教学比重、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为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物理教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动手实践等方面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做到全面客观评价,重视学生自评互评,强化评估结果运用,不断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持续进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有效性;优化策略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识别有效性提升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物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同时,不少物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讲授为主,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启发,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的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开展实验教学的频次偏低,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准确识别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所在。通过深入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部分物理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以物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没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学设计不够精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革创新。当前,不少初中物理课堂仍以物理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也不够广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物理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直接将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告知学生,缺乏情境创设和有效引导,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光传播的本质特征,学习兴趣不高,,物理教师应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先为学生呈现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如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光柱笔直地射向前方;在纸板上剪一个小孔,透过小孔去看,发现视野变小,物体成像倒立等。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现象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产生了探究光传播特点的兴趣。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物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光是沿着什么路径传播的?小孔成像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巧妙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探究光传播特点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比如,提供准直管、光源、屏幕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多次实验、反复验证,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物理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优化实验方案。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同伴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合作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
光的直线传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应用,如小孔成像、针孔照相机、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因此,物理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搜集相关素材,力求充分展现光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时,物理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看似枯燥的物理定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息息相关。以小孔成像为例追溯古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的针孔照相机,呈现针孔相机拍摄的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家的伟大创造和物理学的魅力。通过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会大大提高。此外,物理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经验与知识的互动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
要真正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提升,仅在课堂教学环节下功夫还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一课为例,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评估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片面性的评估方式无疑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准确评判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时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单一的分数显然是不够的。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来,调动其参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相互评价,能开阔视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以《光的反射》一课为例,学生学习完反射定律后,物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评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式学习。
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因此,在评估后物理教师应及时分析评估结果,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理解反射定律时存在一定偏差,物理教师可采取集中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加以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物理教师可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反射的应用,培养高阶思维;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物理教师应通过个别辅导等方式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在评估基础上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才能不断改进,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物理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
结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物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健全评估反馈机制。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客观全面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帮助物理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桂美.新时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50):176.
[2]李志强.新时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1,(3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