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研究

苟冬梅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校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如何在这个阶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研究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即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表达自我、交流思想、展示个性等方面基本工具和手段。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提高学生的沟通效率和表达能力。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情境是指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的与内容有关的环境氛围,也是一种情感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单调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变得轻松活跃,这不仅能适度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能让学生对阅读内容、阅读学习活动更加有兴趣。小学生的年龄比较低,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自于自身的兴趣。学生具有阅读兴趣,参与阅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比较高,才会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进行阅读与思考。而且当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高,也容易形成阅读习惯。基于此,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阅读教学内容,创设与之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情境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例如,教师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秉承“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思想,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包饺子、贴春联、挂花灯、吃年夜饭的欢乐情境。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喜庆的音乐、愉悦的情境、融洽的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唤醒学生对于春节的美好回忆与情感,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集中精神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而利于教师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上课后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二)开展集约设计,明确单元教学程序

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是以单元的形式来呈现出文本教学内容。想要使单元教学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教师应该注意运用群文视角开展课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学生建立自主性思维体系,使得学生在语文文章学习过程中可以保持热情,这也是优化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集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单元教学的价值,这也有利于实现对当前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对集约化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筛选,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集约化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筛选最为适合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最终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其涉及《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与父爱、母爱有关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该借助孟郊《游子吟》、高尔基《母亲》等与父爱或母爱主题有关的诗句、文章来调动学生当前的阅读情绪。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根据文章思路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写作目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为深入具体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与作者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共鸣。小学生情绪较为单一,这也使得其在学习上述文章过程中容易产生代入感,从而使得自身情绪被带动。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当前自身学习习惯确定符合自己接受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渗透审美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的魅力体现在字里行间中的魅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都不具备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自身对事件或人物的理解也比较浅薄,教师需要通过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欣赏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知能力,继而在持续的欣赏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美的思考和意向的追求。学生一旦进入九岁之后,其对美的认知会从抽象的状态开始逐步被学生自身所认知,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把握学生的这一生理特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经典文本的阅读,并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依托,不断为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从而为学生建立厚重的历史内涵,由此,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的技能。

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这种磅礴状态,这可以在备课阶段找出与钱塘江大潮有关联的视频,作为课中的欣赏片段。当学生经历过课文中文字描述之后,可能无法直接在脑海中建立与文字相关联的图像,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具体视频,真正实现文字与场景的有效贯通和融合。而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磅礴和魅力,会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更为强烈的文化认知和归属感,切实有效提升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基础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多方位融合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强化语言训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增进社交,从而使学生能够跳出课堂的限制,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 2022(8):0361-0363.

[2]卞新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3,(09):1-3.

[3]王聪.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渗透核心素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