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概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内蒙古自治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概述

包塔娜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 科左后旗028100

摘要:2019年12月由内蒙古日报社牵头建设的草原云融媒体平台上线发布仪式暨宣介会在首府呼和浩特市正式举行,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宣传舆论工作进入跨时代新局面,向“新闻+政务+服务”新领域进一步转变,开启了全自治区全媒体矩阵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草原云”是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以内容生产为建设核心、以信息服务为优势特点,以产业发展为整合目标、以综合管理为系统保障的汉文蒙文互联网区域云平台,它由新闻传播、精准服务、政务服务、行业监管、文化旅游、智能化大数据六部分组成。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草原云;大数据;发展概述

经过几年的发展,草原云平台建设也呈现诸多亮点。主页界面上方,共有“要闻”“视觉”“直播”“内蒙古”“本地”“正点”六个版块,分别从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报道、正能量榜样故事、热门直播推送、城市名片介绍、精彩短视频分享等方面全时更新推送。平台下方的“融媒”一栏中向用户分享全区共18家媒体数字报、7家新闻宣传机构微信公众账号、18家官方及自媒体新闻人微博账号、8家地方广播及电视台直播链接。在下方菜单栏“帮帮”选项中,为广大受众增设“找记者”一栏,用户可根据自身诉求在留言板或评论区留言,向所关注记者随时咨询。平台建设也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可以在“我的”选项中自主决定是否接收信息推送、参与积分赢礼、视频自动播放等功能,可以享受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生产许可等查询业务。“草原号”一栏中向用户提供了包括全区12个盟市客户端信息以及涵盖教育、法检、交通等领域的政务平台内容。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103家旗县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建设完成率100%。草原云平台的搭建真正实现了新闻舆论一盘棋,舆情管理一键通,全区上下一朵云。有效筑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整体融合型模式——鄂尔多斯市东胜模式

整体融合型模式,是指通过顶层设计指导和内部组织框架革新,将现有人员、技术、资金等资源进行充分调度整合,并以自身改革进一步吸附外部优势资源,来实现融媒体中心的不断壮大,以此来更好地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需求,提升新闻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使融媒体中心综合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宣传与意识形态工作新要求,内蒙古自治区自上而下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程,其中,来自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率先部署,位居全区前列,于2016年4月成立了新媒体管理中心,并在2018年9月正式成立全区首家县级融媒体中心[1]。东胜区作为全区首家融媒中心,同时也作为全国57家试点单位中的一家,总结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为全区基层旗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一是人员上的整体融合。按照“中央厨房”采编联合调度机制整合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各部室人员力量,统一听从指挥,按类型需求负责各自采编任务,所有新闻素材和产品直接录入后台新闻库。目前内部新闻中心以及外部区属融媒体中心可以随时从中甄选,独立制作完成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并进行发布。并将新闻中心、新媒体管理中心及东胜区联动指挥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整合传统媒体、微信、微博等功能,提高各方合作能力及产品制作效率。二是宣传手段的扩展融合。东胜区融媒体中心在编辑大厅增设一个社会宣传科,并且安排连接户外电子擎天柱数据线,全天候播放公益广告以及社会宣传类新闻内容,借此塑造东胜融媒体中心品牌力,扩展广告增值等业务范围,提升传播效力及到达率。三是制作技术的升级融合。东胜区融媒中心建有蓝箱虚拟演播系统,具备画面高清晰度及高频率输出功能,并增设两处实景演播台和访谈区,设备更新换代时间要求做到与市台一级同标准、严要求。四是内容生产能力的移动融合。采用大洋快融系统,通过整合内部海量线索,完成新闻选题和内容稿件的多元创作,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生产能力。五是受众反馈渠道的畅通融合。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等监控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监测反馈。同时,东胜融媒体中心还在媒资管理、会议系统、基层“学习讲堂”、舆情引导等方面力争做到融合发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融媒体中心综合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技术保障型模式——呼和浩特市玉泉模式

玉泉区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南部,其中蒙古族人口数量占主体,少数民族群众分布聚居。玉泉区作为首府发祥地,拥有着43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市乃至全区都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地位。2019年4月,玉泉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在2020年10月推出“玉泉融媒”APP。技术保障型模式,是指融媒体中心通过自主或采取合作的方式利用大数据、H5、VR、微直播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新型融媒体产品序列。并在融媒体中心内部或借助第三方力量成立技术运维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型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与社会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以此来提升融媒体中心自身发展实力,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2]

在智慧融媒技术引领方面,玉泉区融媒体中心注重将玉泉区大数据、人工智能、软通动力智慧玉泉项目等技术手段相融合,打造“活力玉泉”地区品牌。以技术创新助推便民服务,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破壁融合,推出的“泉政务”“泉服务”“泉现场”“泉民生”的“四泉产品”,并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圈粉年轻受众,采用H5、VR、微直播等新技术手段,创新融媒体产品产出模式与力度,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三、借力发展型模式——赤峰市红山区模式

红山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常住人口45.78万人,拥有诸如赤峰雅乐、红山剪纸、皮影戏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早在2016年赤峰市红山区就开始了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初步探索,2018年12月12日,红山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3]

借力发展型模式,是指融媒体中心通过借助高层次媒体机构或头部平台强大的技术人才优势、品牌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输出本土优质新闻产品与服务。并积极开展与社会不同领域、行业的接洽合作,使一切有利的外部优势资源为自身所用,助力于深度打造新型融媒体中心品牌。

在产品制作与技术手段运用中,红山区与其他发展靠前的融媒体中心机构一样,都在编辑记者团队、技术保障团队等方面,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策、采、编、审、发及效果跟踪的生产流程,并且采用新闻速读、图解、微视频、H5、移动直播等多种传播方式,构建出本土特色的媒体品牌。

四、总结

目前来说,以“东胜”案例为代表的融媒体中心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媒体机构,以“玉泉”模式为代表的技术保障型模式则代表了一批试图依靠技术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的融媒体中心,通过创新融媒体产品产出模式与力度,实现媒体融合的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而“红山区”模式更充分体现了另一种融合思路,即依托省市级媒体的人力、政策、体制等资源“借力发展”,发展成效立竿见影,但如何借力打力来实现自身媒体机构的深度融合则需要更为全面的投入与探索。而选择内部整合型发展模式的广大县级融媒体中心,则是通过“小步子、大目标”来逐步实现自身发展的梯级跨越。整体来看,整体融合型模式与技术保障型模式落地难度较大,建设成本较高,市场规模与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借力发展型模式虽然远不如前两种发展模式发展全面,但却能通过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实现自身发展;内部整合型模式发展起步较晚,媒体融合进程相对缓慢,政府补贴较少。下一步,更需要解决融媒体中心建设层级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牛元.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东胜样本探析[J].中国地市报人, 2020(11):118-119.

[2]贾凯鸣.县级融媒体内容生产研究——以“活力玉泉”微信公众号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3]鲍露.红山区融媒体中心原创力提升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