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3

高职院校实施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路径探析

朴树远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304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旨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塑造学生价值观,并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红色文化融入存在内容单一、资源挖掘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研究提出通过明确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实施策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健全评价机制等路径,系统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度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最终形成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作用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4J2048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其思想特征具有实践导向性和多样性,而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亟需通过融入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来强化价值引领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红色文化融入的过程中仍存在体系化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效果评估不完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研究着眼于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如何通过目标定位、资源整合、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推动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价值观塑造及校园文化育人等方面的功能提升,助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增强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通过课堂教学中对红色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这种价值认同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地,更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其次,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事迹、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解,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实现路径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内涵深度融入课程,可以有效实现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例如,在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中,可以结合红色文化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发扬革命精神,将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增强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其次,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还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高职院校可以围绕红色文化开展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加深其对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讲解员的专业讲述和实地参观,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并在活动总结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与认同。

(三)校园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

首先,红色文化通过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打造红色主题展馆、设置革命历史纪念墙、举办红色文化节等形式,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其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得到延展和深化。高职院校可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例如组织红色主题文艺演出,编排以革命故事为背景的舞台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育人效果。例如,在某高职院校组织的红色经典话剧排演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到革命英雄的崇高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高职院校实施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环节中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渗透,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价值引领作用。首先,要明确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核心目标,即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课程育人目标深度结合,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就业导向明确的特点,因此,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双重目标。其次,课程思政应注重将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英雄事迹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其理解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还应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历史、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并以此激发其自觉的实践动力,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高职院校应在目标定位中兼顾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注重分层次、多维度的教育目标设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实现精准的价值引领。

(二)构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构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以及实践环节多方面协同推进,以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目标的全面实现。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将红色文化融入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突出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可以将红色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块,将其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关的红色文化案例与实践活动,以此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开发,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在某门职业技能课程中,可以设计“红色劳动故事”专题,通过挖掘革命历史中关于劳动与职业的典型故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增强其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再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应通过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培训和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专项活动,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教学水平,并推动全体教师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最后,实践教学是实施策略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合作,例如与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切身体会,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是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工作组,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资源在本地和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明确资源的适用性和教育价值。例如,可以组织专门团队对本地革命历史、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适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内容,如课件、视频、案例分析等。其次,应注重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立校内的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便捷使用。同时,还可以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再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学校还应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例如针对不同课程和专业开发适配度高的教学资源,对于理论性课程可偏重于政策理论和历史事件的资源整合,而对于技能类课程则可着重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最后,加强与本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合作,通过共建课程、共用资源的方式,形成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使学生能够通过实地学习和体验,更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健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健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高职院校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果,也要注重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水平。例如,评价指标可以涵盖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价值观念转变、实际行为表现以及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等维度。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应避免单一的考试和书面测评方法,注重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课程展示、主题报告、实践活动总结等,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反映课程教学的综合效果。再次,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评价设计,确保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例如,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与其学科背景匹配的评价内容,对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注重其思想观念的转变,对红色文化资源接受能力较高的学生则可增加深度思考和实践应用的评价内容。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动态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优化和资源调整的依据,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优化红色文化案例的选择、改进教学方法,或者调整课程目标定位,从而形成评价、反馈与改进的闭环机制,确保课程思政改革持续高效推进。

结论

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目标定位、设计多元化实施策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完善评价机制,可以系统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红色文化融入的实际问题。研究进一步强调,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目标。未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麦红.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意义与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12):65-67.

[2]胡宇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2):62-66.

[3]王晓红.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23,42(05):393-396.

[4]张阳,杜韦辰.甘肃红色文化融入“书籍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大学,2023,(08):156-159.

[5]刘萍.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路径——以广州市从化区红色文化为例[J].职业教育,2023,22(08):56-58+71.

[6]彭贺明.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逻辑分析与理论框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01):171-178.

作者简介:朴树远,男,满族,新闻学专业,讲师

工作单位:云南 昆明 安宁职教园区麒麟路15号,13759554542邮编:6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