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
【摘 要】:本文介绍赣榆区的生态养殖淡水鱼不仅仅可以提高鱼产品的质量,还可以降低渔业养殖的成本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选择鱼苗和饲料的技术,淡水鱼生态养殖提升了赣榆区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那么基于赣榆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本文从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实践方法和淡水鱼的疾病预防两方面来简单探讨。
【关键词】:淡水鱼 生态养殖 实践方法
生态养殖技术核心原理便是利用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特性,形成生物链,从而在特定区域内实现互惠互利,再结合科学、合理的养殖手段以及管理措施,在自然规律下尽可能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
1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
1.1 选择鱼苗和饲料的技术
由于淡水鱼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因此,为尽可能使淡水鱼能够健康生长,相关的养殖工作人员必须对当前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掌握好淡水鱼在各个生长环节中对于周围生长环境以及营养元素的需求,并以实际情况为准调整所采用的养殖方法和养殖手段,利用规范的饲养手段,保证淡水鱼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养殖户选择淡水鱼的品种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价格的低廉,要根据赣榆区的气候条件和平均气温来选择鱼苗,养殖户们要着重观察鱼塘中所养殖鱼苗的质量,杜绝养殖那些存在近亲繁殖可能性的育苗,这是因为如果鱼苗是近亲繁殖的话,会有较大概率夭折,即便不会夭折,其生长速度以及健康程度均会和正常鱼苗形成差距。最好选择一些本身就带抗病基因的鱼苗,并且在幼体的时候就粗壮并且活泼的[1]。
1.2 合理的喂养技术
科学的喂养是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中重要的一环,使用高质量的饵料均匀地投喂是属于科学喂养,是养殖中核心的技术。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的时候,淡水鱼类食用的饵料数量是最多的,在这个时间段淡水鱼的体型会出现特别严重的鱼体型大小两极分化,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来说,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尽量地去多投喂,让那些生长发育不是很好的鱼体尽量地多摄入食物,同时也要提高饵料的质量,提高饵料的营养。除了增加投喂量的方式之外,可以采用分塘的饲养办法,虽然生态养殖技术是要尽量地利用自然的方法来养殖淡水鱼,但是为了经济效益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进行人为的干预,把发育比较缓慢的鱼体尽量分到其他的鱼塘中进行投喂,然后延缓他们上市的时间,让鱼塘内部的淡水鱼的大小可以保持一致。坚决不能使用已经发霉变质的饲料,而且没有经过加工的饲料也减少使用的频率,最好投喂的饲料就是使用根据淡水鱼类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自己配制的饲料。
1.3 循环水生态技术
生态养殖核心技术便是合理对自然条件进行利用或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创造自然条件,再和生态养殖相互结合,从而改善淡水鱼的生长环境。最后选择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以及养殖手法,逐步扩大养殖规模,那么要想实现这种设想,在投喂饲料的时候就要秉承着投喂无公害饲料,不打药,打造绿色的无公害的淡水鱼产品,从而让淡水鱼的产品质量得到比较大的提升。 水质和淡水鱼的正常生长密切相关,是淡水鱼养殖工作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提高对水质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地把水的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工作人员可以对水的透明度、pH 值、氧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查,从而控制水体的总体质量。通常的情况下生态养殖技术的水源都是江河、附近水库、地下水等[2]。
1.4 鱼、稻养殖技术
鱼、稻养殖技术是把淡水鱼养殖和水稻种植相结合的一种技术,这种生态养殖技术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养殖业对水质的污染。那么在实际养殖工作中,稻田的面积占据鱼塘面积的3/1就可以,可以把鱼塘的面积划分为四个区域,也就是类似于田字的形状。其中的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半区域种植水稻,其余的区域全部饲养淡水鱼。在投放饲料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营养搭配,商品饲料、碳铵饲料、磷肥的配比要维持在5:1:1,如果是两公顷的鱼塘面积,那么这些饲料的投放重量应该是400、80、80kg。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彻底的贯彻零废水排放的理念,每天早上把鱼塘中的20/1的水排放到稻田中,然后使用水泵把稻
田中的水排放到鱼塘中,从而利用稻田对鱼塘中的水实现循环和过滤,这样不仅能够给稻田提供肥料,还能保证鱼塘中的水质,增加淡水鱼的成活率。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具体的参照依据为,在该生态模式中的稻田可以降低鱼塘水体中大量的氮磷物质,七天左右就可以降低水体中百分之五十的氮磷含量,十天左右就可以降低75%以上。其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虽然稻田可以对水体中的溶解氧性和通透性有很大的提升,降低水中的氮磷浓度。但是工作人员要注意其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等其他元素的浓度,同时也要关注化学需氧量的指标变化,防止这些对淡水鱼有害的因素影响整个鱼塘的生态系统[3]。
1.5 鱼塘的修复技术
鱼塘的修复技术是生态养殖技术中一个收尾的技术,利用的是水生植物自带的净化功能,由于水生植物的根系十分的发达,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使用生态养殖方法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水生生物构建一种植物床,形成一层由水生植物构成的过滤层,利用该过滤层吸收水中大量的污染物和杂质,通过离子的交换,沉淀,让水中的垃圾更加的集中,
在清理的过程中着重需要注意的是清理鱼塘内剩余的饲料,鱼类、植物的尸体。从根源上抑制住病菌的滋生,给淡水鱼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生态环境。使用水生植物对鱼塘中的水体进行净化,采取人工干预的手段对于鱼塘的底部进行清理。
2 淡水鱼生态养殖中疾病预防和治疗
2.1 淡水鱼常见的疾病
夏季和秋季是淡水鱼疾病的高发季节,虽然在生态养殖技术中不应当对于鱼体的生长有过多的干涉,但是在预防疾病方面如果不重视的话可能会引发比较重大的损失,所以必须要做好淡水鱼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通常来说,在夏季和秋季这个时间段,水霉病、烂鳃病、肠炎病都是比较多发的,这些都是感染性疾病,水霉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病的主要原理是在伤口的菌丝和伤口的细胞组织粘连之后分泌大量的蛋白分解酶,然后使组织坏死,食欲减退,最后死亡。烂鳃病的病原体是柱状屈挠杆菌,一般都是由鱼体和病菌直接的接触感染,症状是腮部的皮肤表面充血然后发炎,从而形成圆形透明的小窗。肠炎病则是由于水质环境的恶化,或者投喂的饲料不正常引起的,患病的鱼体一般是腹部膨大而且有红斑,对腹部进行挤压的话还会有黄色的黏液从肛门中流出。
2.2 淡水鱼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在淡水鱼养殖中对于淡水鱼疾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因为如果鱼体患病之后使用药物的避免对鱼塘内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在晴朗的天气对鱼塘进行消毒,消毒的药物一般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这些常规的药物,利用这些药物对鱼塘进行彻底的消毒。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适量地增加一些维生素,比如说维生素C、维生素E等,让鱼体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捕捞、运输或者放养等工作时候,要避免鱼类受伤导致细菌感染。
3 结论
综上所述,养殖户在饲养淡水鱼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生态养殖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可以使用三级净水系统或者是鱼稻的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养殖,从而达到提高淡水鱼产品质量的目的。在养殖的过程中要注意鱼苗的选择,饲料的选择,以及科学的喂养,相关的养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对水体质量的观察,在一些必要时候采取必要的措施,还要注意鱼类疾病的预防,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进行科学的养殖,才能切实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益明,潘云生.大宗淡水鱼亲鱼池套养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21(10):84-85.
[2]杨平.淡水鱼生态养殖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1):18.
作者简介:郑倩,女,出生年月:1973.12,学历:大专,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工作,研究方向: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