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五山乡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 652311
摘要: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对于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监管体系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旨在提升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水平,筑牢动物疫病防控防线。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检疫;问题;对策
引言: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病传播风险不断增加。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肩负着监测、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任。然而,当前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防疫检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专业知识欠缺
基层人少事多,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身兼数职,精力有限,专业上难以精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动物疫病时,难以准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部分负责防疫检疫工作人员(官方兽医、协检员)甚至并非动物医学、兽医等相关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理论知识,涉及专业工作时只能简单执行,无法判断和决策。例如,一些新出现的动物传染病,如非洲猪瘟,其发病机制、传播途径较为特殊,非专业人员往往对初期症状判断失误,延误最佳防控时机。
2.责任意识淡薄
部分防疫检疫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存在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的现象。在动物产地检疫环节,未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现场查验,仅凭养殖户口头描述便开具检疫合格证明,为动物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二)资金投入不足
1.防疫检疫设备落后
许多基层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检测设备陈旧、老化,精度不高,甚至部分关键设备缺失。如一些乡镇兽医站的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因年久失修,故障频发,无法及时准确检测出疫病,导致疫情扩散风险增加。部分偏远乡镇,甚至完全无检疫设备。
2.防护物资匮乏
基层防疫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感染动物疫病的风险,然而防护物资却常常供应不足。口罩、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高强度防疫工作需求。在疫情高发期,防护物资的短缺更是让防疫人员暴露在危险之中。
(三)基础设施薄弱
1.检疫站点设置不合理
部分地区的动物检疫申报点设置过于分散或偏远,交通不便,养殖户申报检疫困难,增加了检疫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检疫站点的办公条件简陋,缺乏基本的检验、隔离设施,难以有效开展检疫工作。
2.无害化处理设施欠缺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是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不少基层地区缺少专业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焚烧炉、化尸池等。病死动物随意丢弃、掩埋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污染环境,还极易引发动物疫病传播。
(四)监管机制不完善
1.产地检疫监管不力
在动物产地检疫环节,存在监管漏洞。部分检疫人员与养殖户串通,违规出具检疫证明,使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流入市场。一些不法养殖户为逃避检疫,采用隐蔽手段运输动物,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
2.流通环节监管薄弱
动物及其产品在流通环节的监管难度较大,涉及运输、屠宰、销售等多个环节。由于监管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实现全程无缝监管。例如,一些非法屠宰点隐蔽性强,卫生条件极差,未经检疫的动物在此屠宰后流入市场,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人员招聘
提高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人员的准入门槛,优先招聘动物医学、兽医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充实专业人才力量。同时,拓宽招聘渠道,吸引更多有经验、有技能的专业人才投身基层防疫检疫工作。例如,可通过定向培养、特岗招聘等方式,为基层输送新鲜血液。
2.强化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基层防疫检疫人员培训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涵盖最新的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检疫检验技术、法律法规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方式。定期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切实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举办动物疫病采样实操培训班,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规范操作流程。
3.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防疫检疫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工作责任心、工作质量与绩效奖金、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励人员认真履职。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
1.争取财政支持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动物防疫检疫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更新检测设备、采购防护物资、开展疫病监测等工作,确保经费充足、专款专用。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除财政拨款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动物防疫检疫事业,如与养殖企业、兽药生产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利用金融政策,申请低息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
3.合理分配资金
根据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优先保障关键设备的更新换代、防护物资的充足供应以及重点防疫检疫项目的开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完善基础设施
1.优化检疫站点布局
结合当地畜牧业发展实际,合理调整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布局,确保站点选址交通便利、便于养殖户申报。加大对检疫站点的建设投入,改善办公条件,配备齐全的检验、隔离设施,如建设标准的检疫室、隔离圈舍等,提高检疫工作质量。
2.健全冷链物流体系
加大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购置足够的冷链运输车辆、冷藏设备,确保动物疫苗全程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建立冷链物流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疫苗运输和储存温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温度异常问题,保证疫苗效力。
3.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
政府应统筹规划,在基层地区合理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备专业的焚烧炉、化尸池等设施。同时,建立无害化处理补贴机制,鼓励养殖户主动将病死动物送至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四)强化监管体系
1.加强产地检疫监管
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制度,规范检疫程序。检疫人员必须亲自到养殖场(户)进行实地查验,认真核实动物健康状况、免疫记录等信息,确保检疫结果真实可靠。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实现检疫信息全程可追溯,加强对检疫人员的监督管理。
2.强化流通环节监管
整合监管力量,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流通环节监管机制,加强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在运输要道设置检查站点,加强对运输动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查;加大对屠宰场、农贸市场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屠宰、未经检疫上市销售等违法行为。
3.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动物防疫检疫法律法规,细化处罚条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维护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严肃性。
结论:
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关系到畜牧业的兴衰成败,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尽管当前面临着人员素质、资金、基础设施、监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监管体系等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能够逐步提升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水平,有效防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筑牢坚实的防线。
参考文献:
[1]董晓喜.当前农村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兽医导刊,2021(21):65-66.
[2]吕玉燕,张庆德,王英俊.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和防疫检疫工作的问题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11):133-134.
[3]张淑萍建立健全新型动物防疫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10):20-21.
[4]童琴.做好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策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