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外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立足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商务)课程特点,基于BOPPPS模型,通过教学实践、调查问卷、非正式访谈和教师总结等方式,对跨文化意识有效融入混合式英语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英语课程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打造了互动活跃的实体课堂,增加了课程的人文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育人。
关键词:BOPPPS模型;跨文化意识;混合式英语教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2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新文科指引下传统文化融入ESP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非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教学为例”;2024年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大学英语A(I)(商务英语)”。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变革的加速运转,基于互联网的AI辅助学习已成定局,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也日渐失去了立足之地。如何将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学习与BOPPPS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同时适时地推进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大学英语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Kohls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交际主体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他族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充分融入所处的异族社会文化。
本文对基于BOPPPS模型对我校经济学院本科生课程“大学英语(商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混合式教学,并通过问卷星APP发放有关“跨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效果的匿名调查问卷。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了BOPPPS模型在混合式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BOPPPS模式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课程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 Outcome)、课前测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测试(Post-assessment)和课程总结(Summary)。
在导入阶段,教师通常用简短且有趣的故事、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介绍学习内容,凸显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将带有简洁且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预习任务的预习清单分别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和微信班级群,以引导学生按需预习,并将清单中所涉及的背景材料、音视频资源及网站信息以任务点形式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教师通过超星平台反馈的信息得以清晰地掌握资料已阅人数、人员名单和学生的学习时长,以有效地辅助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和检测。
在前测阶段,教师可利用线上学习通APP发起实时小测,并投屏展示,以展开深入主题地师生、生生讨论;也可依托学习通APP进行线上“摇一摇”形式提问或举手等活动,并给予参与者课堂讨论奖励积分。课堂活动方式随机且新颖,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刺激学生课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多种方式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成功地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参与式学习是BOPPPS课程设计的重点与核心。通过对课外信息以在线的形式进行补充,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控于教师统一划归的教学指令,而可以依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定制学习内容。虽然增加了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堂自信心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比如,第一单元主题为“广告”,教师于课前通过任务清单告知学生面授课将做中国品牌介绍的口语展示,并将国内部分知名品牌的网址、网站资料截图、CEO访谈视频及相关品牌广告链接等上传于学习通平台。通过网络资源与教学任务的结合,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多方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也更容易被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吸引,更愿意接受并配合完成课堂任务。在课堂展示中,教师播放了一则某品牌的广告宣传视频进而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视频展示了一名亚裔模特手持筷子进食意大利面的过程。学生在观看后列出了不符合中国人使用筷子的诸多错误做法,并自发展开热烈讨论。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饮食文化,如筷子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及禁忌等,学生本小节的课堂参与度极高。教师随即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更多相关资料,完成学习通上已上传的马来西亚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餐馆进餐而产生的文化碰撞的跨文化案例分析,继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思辨能力的教学目的。再比如,在所使用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的第十二单元中,听说技能训练部分是有关“谈判”的主题,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融入了不同文化下人们交际风格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败的案例——阿拉伯文化下商人的侃侃而谈,美国商人的直截了当及日本商人的欲言又止,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的“静默”在非言语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布置学生完成中美商人谈判场景的角色扮演。学生在反思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交际模式的差异后,能更深入、更贴切地完成口语交际任务,同时也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
基于以上各步的学习流程,教师可通过后测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的效果等。在总结阶段,师生共同对当次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梳理,教师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并做出总结,教师最后做出总评,明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事宜。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教师保留了传统课堂的基本结构并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教师将课前预习任务、课后习题、拓展阅读和测试等任务放在互联网上完成,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又记录了学习轨迹,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生生、师生间的即时或异时沟通。这种非面对面的异地沟通方式更方便,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心理,也更便于教师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向其提供实时个性化帮助。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源于对单元导入话题及视听材料中交际者所使用的话语语料。通过素材的截取,对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言语及非言语交际符号、时间观、空间观等方面进行讲解与分析。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参与性和灵活性。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微信群和学习通APP等,师生、生生之间可进行即时与异时的互动交流,可随时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和对主题与相关社会现象的见解,既可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不受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灵活性,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参与度。BOPPPS模型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极其重视互动和反馈,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主流教学理念。
在本轮教学结束时,发起了一次有关“跨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效果的匿名调查问卷。问卷显示,有83.2%的学生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程度不甚理想。但通过十六教学周的学习后,问卷中有关测试答题者对部分中国文化的英文单词和短语的辨认程度一题,有32.6%的学生表示认识5个以上,12.6%选择“全都认识”。问卷所涉及的十个单词如下:Confucianism, bamboo flute, cheongsam, calligraphy, embroidery, couplets, acupuncture, cross-talk, Chinese martial arts, oracle bone script。上述单词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全部涉及,而对于绝大多数并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来说,这十个单词可谓“超纲词”了。但是,学生不仅很好地接受了跨文化意识融入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还极富热情地展开了课后探索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与钻研阶段,互联网毫无疑问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当答题者被问到:“您获取课外英语资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时,有40%的学生选择了“出版物或电子书”,71.6%选择英文电影,26.3%选择校外网络课程,还有34.7%选择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等。而答题者“最常使用的英语学习APP、公众号、网站等”则包括:学习通,批改网,网易有道词典,百词斩,不背单词,沪江开心词场,哔哩哔哩,流利说,墨墨背单词,每日英语听力等。由此可见,基于BOPPPS的混合式英语课程的授课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认可。它不仅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同时促进了学生自主且灵活地选择在线学习内容,使其实现了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推动其更高效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有望推动其实现终生学习制。
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82.1%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故事传说和传统技艺等”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但仅有30.5%的学生表示,能够较完整地“用英语给国外友人介绍您所了解的中国文化或习俗”。当被问及“您认为在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时,有82.1%的学生认为是“英语表达能力较弱”,47.4%认为是“文化差异过大”,34.7%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足”。由此可见,答题者对英语跨文化交际习得的需求呼声之大。但在商务英语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想要持久且高效地帮助学生构建跨文化意识,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效果,达到用跨文化视角进行商务英语交际的目的,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BOPPPS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AI介入和沉浸式教学等方法对线上、线下学习形式进行优化,使深度交互、即时交互成为可能。同时教学过程中应不断促进学生的线上协作学习习惯,实现趣味性、可塑性与互动性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甚至超额完成线上学习任务,逐步发展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要找到教学目标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契合点,不应生硬地、突兀地将跨文化意识插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也不应只着眼于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深度解析教材并找到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互补元素,将语言技能与其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寓意相结合,线上内容需与真实的语料相结合。教师不能将网络媒体内容全盘搬来使用,而应做甄别筛选,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客观的交际情景。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应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采取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并逐步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语言技能。唯有此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栋梁之才。
再次,BOPPPS教学模式实现了时空分离,不仅教师对学习者的自主性应加以指导和监督,还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障BOPPPS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学习者可借助智能设备,如手机、穿戴设备和设定符合商务英语学习的AI数字人等形式,以帮助学习真完成知识点梳理、纵深方向知识获取及启发式思考等,并通过设置相应参数来评估个体的专注度和英语学习的沉浸程度。如遇到问题,教师应及时加以疏导,针对个体重新设定目标与评价标准,纠正意识层面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并给予必要帮助。跨文化意识要融入的不只是混合式英语课堂,更是要融入到学习者的文化身份中。学习者由内产生跨文化意识和学习动力,并不断积累经验纠正错误,以此来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在此环节中应时刻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信条来提醒自己,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而非讲师。
四、结语
“无论何种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习者发展的需要和身心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已不同于往日,AI技术助力英语教与学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OPPPS教学模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同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将思政元素隐性地融入并贯穿BOPPPS教学模型的各个环节,串点成线,使学生在全过程参与中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使其成为不仅能满足全球跨文化交际的需求的人才,更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1].Kohls L R, K night J M.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A Cross-Cultural Training Handbook (2nd ed.)[M].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1994.
[2].袁靖.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的理论模型——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J],外语学刊,2021(01).
[3].钱小龙,宋子昀.终身学习者在线学习的自我调节:理论指引、逻辑关系和实践方案[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
[4].苏红,王银泉.数字人文时代高校智慧型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2(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李彩霞.“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跨文化意识的意涵与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17(05).
[8].王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