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研究——以郴(州)资(兴)桂(阳)都市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3

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研究——以郴(州)资(兴)桂(阳)都市区为例

潘慧明

湖南省郴州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新策略,随着都市区辐射和虹吸范围不断延伸扩大,各级各类公共资源配置越来越有失均衡,迫切需要突破“区县、组团”壁垒,实现公共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有效补充和供给。本文从教育、健康、文旅、休闲等方面,以加快推进郴资桂都市区域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一体化、共建共享统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设施融城为目标的规划策略,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区品质生活圈。

关键词:都市区;协调发展;公共设施与服务;共建共享

引言

都市区是国内外最常用的城镇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以人口相对集聚、城镇空间绵延为核心,以及与核心具有高度紧密的社会经济一体化联系的邻接单元的组合。

全国“撤地设市”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城镇化进程从此加速,单一城镇向城镇带、都市区相向发展。随着都市区建设和影响范围不断延伸扩大,公共资源配置趋向失衡。同时,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转变,政府与市场配置的公共设施出现空间交混[1],迫切需要突破“区县、组团”壁垒,破解要素自由流动阻力,实现公共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有效供给。

本文试图结合郴资桂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有关工作成果,探讨区域公共设施“优化优质、共建共享”,以期形成区域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可供参考的经验。

1相关背景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

2021年,湖南省印发《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加快郴州市“大十字”(郴资桂、郴永宜)城镇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以及资兴、桂阳、永兴、宜章等县城承载能力 [2]

2022年,郴州市印发《关于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推动郴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速郴资桂融城步伐,推动郴资桂“一张图纸”管全域。

2发展基础

郴资桂都市区范围约三千平方公里,包括郴州市中心城区(苏仙区、北湖区),资兴市区、桂阳城区、以及许家洞、飞天山、五盖山、坳上、良田、栖凤渡、五里牌、华塘、保和、三都、正和、樟市、太和等中心城区周边特色小镇,现状常住人口一百五十五万人,是郴州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1区位优势明显

郴(苏仙区、北湖区)—资(兴)—桂(阳)东西向三个城区距离较近,郴州中心城区东与资兴市区、西与桂阳城区之间距离只有约十五公里左右,整体空间呈现连绵互进的态势,充分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地理空间条件,有利于实现三城融合发展。

2.2区域发展领先

一是交通联系紧密。郴资区域目前已形成郴州大道、许资路、资五路三条横向联系干道,郴桂区域目前已形成夏蓉高速、郴州大道、郴桂路三条横向联系干道,共同与南北走向的京港澳高速、一零七国道构成郴资桂都市区域内外交通骨干路网;二是设施共建共享。东江引水工程建设完成,郴资桂三城给水联网贯通;北湖机场开启国内通航;京广高铁郴州西站扩容改造、京广普铁郴州站提质改造完成;中国(湖南)自贸区郴州片区发展建设领先,为三城融合发展打下了先行的基础条件;三是园区发展兴旺,都市区现有多个国家、省级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好。

2.3综合实力最强

据统计,郴资桂区域GDP总量占郴州市全域的60%左右,综合实力全市占比最大,产业基础扎实,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在全省全市拥有一定地位和优势。同时,郴州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稳步推进,创新要素集聚走向成熟。

2.4合作基础良好

郴资桂区域同处郴州市行政辖区,山水相依、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民俗相通,近年在设施共建、文旅共线、环境同治、服务共享、产业同兴等领域的区域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合作来势良好。

2主要问题

2.1公共服务保障职能均衡和优化程度不高

公共服务供给与共享机制存在区域差别、等级区别,都市区核心与周边地带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未适时同步推进,尤其是融城化邻接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存有短板,同时,跨城的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未同步实质共享;

2.2公共设施建设模式粗放有余又集约不足

近30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均滞后于经济城镇化[3],都市区域公共设施用地过于粗放、集约节约不足;城镇重点地段、重要公共设施用地区域空间管控不严;各设施建设进程不一、文化底蕴不浓,公共事业发展与区域发展协同推进还有诸多挑战。

2.3城际文旅系统相向互动和互助能力不强

随着郴资桂都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往来活动十分频繁,“同城化”社会状态明显,区域旅游环境、人文交往趋向热化,但城市间常态化文旅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开发协作等工作一体化还在起步阶段。

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设施共建共享

按照公共设施普惠共享、均衡均等为原则,以公共服务供需平衡为导向,推进跨域性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无界化共生[5],以加快推进都市区域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一体化、共建共享统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设施融城为目标策略,通过大型公共设施的引入带动融城核心组团的发展,积极拓展郴资桂区域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生活圈。

3.1共兴共享教育都市区

3.1.1全面落实德育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沙洲、考察郴州时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兴学习重教之风,切实把德育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构建大中小学梯次推进、系统衔接的德育教育体系,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特色工作机制。

3.1.2全面完善区域性教育体系

扩大学位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划新建郴州市二中东校区、凤形高中、五雅中学、梨树山高级中学4所高中,共设置二十余所区域性示范高中。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推进扩建湘南学院和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科建设工程,加快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远恒佳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思科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型教育单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建设。同时推进各类教育培训交流、实训合作、研学实践等线上线下教育活动。

3.1.3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分级一体推进省级大学、市级学院、区级学校和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机构形成合作共建机制,整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打造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3.2共建共享健康都市区

3.2.1健全健康福利保障设施体系

全面完善医疗设施,优化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集约化升级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设施,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建立区域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全面提升都市区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倍增、区域布局协同发展,建立都市区医疗联合体,发展现代化“互联网医疗”。同时构建敬老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残疾人康复机构等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福利事业普惠体系化发展。

3.2.2提升健康产业建设规模和发展质量

推动健康产业与养生、旅游、文化等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健康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拓展健康跨界融合应用形式。利用区域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健康服务与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培育提升智慧养老、医养、康养等养老新业态,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全覆盖。

3.2.3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构建健康社会

加强健康科普管理,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全面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建立覆盖都市区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扎实开展控烟履约工作,深入开展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创建活动。

3.3共塑共享人文都市区

文化是城市的情感、性格和魅力,展现着城市的形象和格调[6],都市区应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共同塑造和丰富人文精神内涵,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3.3.1统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统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都市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影剧院(音乐厅)、文化馆、青少年宫、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实现区域联动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健康郴州”和“体育之城”打造进程,全面完善全民健身中心,让全民运动点亮活力郴州。

3.3.2加强塑造城市人文底色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挖掘用好“橘井泉香””昆”“福”“廉”“义”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擦亮“好人之城”“志愿之城”“体育之城”“诚信之城”名片,建设湖南最具文化标识度的“书香·阅读”都市区。

3.3.3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尊重文化遗产和市民心理关切,使其成为城市个性与品质的灵魂”[7],都市区应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维护修缮,共同开展重大关联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3.3.4推进文创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跨越式发展

打造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强化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东江湖、仰天湖、飞天山、高椅岭等景区品质,把“网红景点”变成“常红经典”,打造“过境过夜、打卡刷卡”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发挥郴资桂都市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各类文化“科考”活动,真正把“文旅、文创、文产”有机结合并发展开来。

3.4共筑共享休闲都市区

3.4.1提质提升生态休闲空间

构建“一心一环多点”的生态休闲空间结构。“一心”指以苏仙岭、王仙岭、飞天山、五盖山为核心打造的郴资桂都市区“绿心”;“一环”指以郴州大道为轴带,串联区域河湖水系,打造都市区生态“绿环”;“多点”即区域内分布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等生态休闲空间“绿点”。

3.4.2推进旅游特色化融合发展

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力推重要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整合提升都市区各类文旅特色资源,促进休闲游、红色游、体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融合发展。

3.4.3打造文旅品牌,发展夜间休闲产品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深化都市区域旅游大合作,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好“旅游+”文章,提质东江湖、飞天山—高椅岭、龙女温泉、苏仙岭、女排训练基地、仰天湖、五盖山等网红打卡地建设,打造“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文旅品牌。着力打造夜间经济场景和夜间经济集聚区,高标准建设环北湖公园、环五岭广场、环爱莲湖公园、裕后街等时尚商圈、特色街区和商业地标,持续培育“郴州八点半·夜空最闪亮”夜游品牌。

4结语

随着国家发展回归以人为本,规划随之回归到“人的城市”[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就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深刻揭示了以科学规划引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均衡布局的以人为本内涵。郴州作为“后发赶超”典型城市,在推动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方式变革上应积极探索、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为湖南、甚至全国加快建成现代化高品质生活环境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提供郴州新样本、新经验。

参考文献:

[1]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会刊,2003(1):49—53.

[2]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湘发改规划〔2021〕661号)[Z],2021.

[3]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2):9—17.

[4]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5]朱俊成、宋成舜、张敏、黄莉敏、汤进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共生及其调控研究[J].城市规划,2016(2):27—35.

[6]庞春雨、刘晓书.改革开放40年城乡规划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规划师,2018(10):32—37.

[7]李晓江.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4(12):14—15.

[8]庄少勤、徐毅松、熊健、刘晟.超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与变革[J].城市规划学刊,2017(2):10—19.

[9]张悦、张航.国土空间新格局视角下的县域发展建设分类与分布研究[J].小城镇建设,2022(1):5—11.

[10]李郇、郭惠雯、黄耀福.参与式规划: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J].城市规划学刊,2018(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