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施工难点、支护方案优化实践,以及信息化监测技术的研究,总结了当前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排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的应用效果,提出信息化施工在保障施工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房建项目;施工难点;支护优化;信息化施工
引言: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JGJ 120-2012)及《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深基坑支护工程需严格控制基坑变形、环境影响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和施工环境的多样性,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常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因此,对深基坑支护技术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施工安全性与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1、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施工难点分析
1.1 高地下水位对基坑支护的影响
在深基坑施工中,高地下水位会显著增加基坑支护的难度。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部标高(一般为-8.0 m至-12.0 m)时,基坑底部易出现涌水或管涌现象,导致边坡失稳。地下水压力计算可达30-50 kPa,若排水设计不充分,可能需要抽水量达到120-200 m³/h。此外,降低地下水位需要使用深井泵,井管深度一般为10 m至15 m,施工需严格控制抽水速率,避免造成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控制值应小于10 mm)。高地下水位环境下,施工常需结合止水帷幕技术,如地下连续墙厚度≥600 mm,以确保基坑安全。
1.2 软弱地基土质的施工难点
软弱地基的承载力较低(一般小于80 kPa),对基坑边坡稳定性和支护结构设计提出了严苛要求。若施工区域为淤泥或淤泥质土层,土体含水率常在35%-60%之间,塑性指数超过20,易产生大变形甚至坍塌风险。例如,深度为10.0 m的基坑若采用常规土钉墙支护,其挠度可能超出规范要求(最大变形需控制在H/500,即20 mm以下)。在施工中常需采用换填厚度0.8-1.5 m的级配砂砾石,或增设加筋土工格栅(拉伸强度>30 kN/m),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1.3 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保护的技术难题
当基坑开挖距离邻近建筑物小于3.0 m时,建筑物基础受扰动风险显著增加。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需严格控制在15 mm以内,否则可能导致结构开裂或倾斜。此外,埋深小于5.0 m的地下管线(如直径200-500 mm的市政供水管和污水管)对地基变形极为敏感,其允许沉降差一般在3 mm/m以内。在施工中,必须使用精密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或沉降计),对周边建筑物和管线进行实时监测,监测频率应不低于2次/天。同时,支护设计中需优先考虑桩锚结构,桩径不小于800 mm,以增强对周边结构的保护[1]。
1.4 气候与施工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降雨量大的季节或高温环境下。降雨时,基坑内可能积水深度达0.5-1.0 m,需使用排水泵及时排水,泵排能力建议不低于50 m³/h。同时,雨水可能引发边坡滑塌,其滑动块厚度一般在1.0-1.5 m之间,需加强临时支护措施。高温环境(气温超过35°C)下,混凝土支护结构易出现早期裂缝,需采取洒水养护措施,每日洒水频率不少于3次。此外,冬季施工时,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0 m的区域需采取防冻措施,如覆盖保温膜厚度为10-15 mm,以保证施工质量。
2、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实践应用
2.1 支护方案设计与优化实践
在实际工程中,支护方案需综合考虑基坑深度、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例如,在一个基坑深度为12.0 m的项目中,地质条件为粉质黏土,地下水位位于基坑底部标高-2.0 m处,传统支护方式难以满足变形控制要求。因此,该项目采用了地下连续墙与内支撑体系的联合支护方案。
具体设计中,地下连续墙厚度取800 mm,入土深度为基坑底部以下4.0 m,以形成有效止水帷幕。水平内支撑系统布置3道钢支撑,间距分别为4.0 m、5.0 m和3.0 m,单根钢支撑截面为H800×300×16×28(单位:mm),承载力计算值为2000 kN。基于优化设计,基坑变形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在12 mm以内(规范要求不超过15 mm),同时,在优化过程中引入了信息化监测技术,布设了20个位移监测点和10个沉降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4小时,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动态调整能力。此外,施工中采用了高压旋喷桩(直径800 mm,桩长12.0 m)加固基底,进一步减少了基坑底部隆起现象(最大隆起控制在9 mm)[2]。
2.2 排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的应用
排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在深基坑施工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合于场地有限、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工程。例如,在基坑开挖深度为10.0 m,周边距离最近建筑仅3.0 m的工程中,传统单一支护方式难以满足变形和安全要求,因此采用了排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技术。
支护设计中,排桩采用直径1.0 m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间距为1.5 m,嵌入稳定土层深度为6.0 m,以提高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土钉墙部分布置长度为6.0 m的土钉,间距水平1.5 m、竖向1.2 m,土钉直径为Φ25 mm的高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400 MPa。土钉外侧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施工过程中,排桩主要承担主支护作用,土钉墙作为临时支护,限制基坑表面位移。在优化施工方案后,基坑变形被有效控制在10 mm以内(小于规范要求的15 mm),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小于5 mm,满足安全要求,此联合支护方式综合了排桩的高承载力和土钉墙的灵活性,其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且邻近建筑物敏感的基坑工程。
2.3 深基坑监测与信息化施工技术
监测布置方面,共设置40个位移监测点、30个沉降监测点以及15个地下水位观测井。监测频率为基坑开挖过程中每2小时一次,开挖完成后改为每日一次。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并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实时分析。
信息化施工技术还可引入自动报警功能,当监测值接近预警值(如位移超过8 mm或沉降大于5 mm时)时,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供施工团队参考。例如,在一次降雨后,基坑南侧位移监测点数据突然上升至9.5 mm(接近预警值10 mm),系统实时分析后建议加密钢支撑并在该区域增设排水措施,从而避免了基坑失稳的风险。
结束语:总之,深基坑支护技术是房建项目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安全与功能使用寿命。通过对施工难点的细致分析与支护方案的优化实践,可以显著提升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尤其是信息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为施工过程提供动态监测与科学决策支持,进一步保障了施工质量与环境安全。未来,随着新材料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深基坑支护技术将在设计精细化、施工智能化及绿色可持续性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房建项目的高质量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程凯. 深基坑支护施工在房建工程中的运用[J]. 建筑与装饰,2023(24):166-168.
[2]李建娟. 房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J]. 科技资讯,2023,21(20):130-133.
作者简介:祝旭虎(1992.01-),男,汉族,浙江兰溪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工程师,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工作。